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基改禁入校園的兩大挑戰

◎ 陳儒瑋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十一月底初審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禁止學校午餐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若正式三讀通過,未來校園餐桌上將不再出現基因改造豆漿、豆腐、豆花、豆乾與豆皮,而素食菜單中也不得提供以基因改造大豆蛋白製得之素肉產品。這不啻是繼今年七月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後,台灣在基因改造法令規範上另一項值得稱許的進展。然而,盱衡現況,若要落實政策,勢必將面臨食材認證與午餐經費等兩大挑戰。

首先,基因改造食材與加工品無法透過肉眼判斷,僅能要求廠商提出食品原料證明以資查核。雖然自去年十月起,基因改造黃豆與玉米進口均有專屬貨號,利用追蹤追溯系統就能得知是否為基因改造品項。然而台灣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多是因為少數不肖業者心存僥倖使用較為便宜或甚至是非法原物料所致。有鑑於此,校方與家長不免會對非基因改造食品真實性產生懷疑。況且目前多數黃豆製品工廠僅生產基改品項,若要另外提供非基改產品,可能必須交替使用或新增設備,恐增加生產成本且有交叉污染之虞。

其次是學校午餐收費難題。九月新學年,新北市有一○一所高中職和國中小午餐費用微幅調漲二到五元,其中八十八所調整原因為使用非基改食品,平均每餐費用約在五十至五十五元。同樣身為六都,高雄市國小午餐收費標準上限卻僅四十一元,台南市則約三十至三十五元,以平均費用七成比例計算,食材費用僅僅只有二十八至二十五元,以如此低廉價格,如何採購非基改食材?

不過,挑戰也是契機。

倘若主管機關能以目前衛福部追蹤追溯系統及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台為基礎,邀集食品業者、農友、學校與家長共同規劃彼此認可「食材產地到校園餐桌」評核機制,配合不定期抽驗,或可解決非基改食品認證問題。再者,此刻正好可以逼使我們討論校園午餐的合理收費標準,以及應當如何分配才能確保兼顧師生健康營養、弱勢學童權益、食材生產者與業者收益之間的平衡。

拒絕基改進入校園是正確方針。期盼主管機關能藉此打破學校午餐長久困境,儘速規劃配套措施,方能不負立法美意與家長們的殷切期盼。

(作者為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餐桌上的危機》一書共同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