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欽榮
台灣白色恐怖橫跨四十多年,到一九九二年民間「一百行動」聯盟抗爭,促使刑法一百條修正,「思想」犯罪、黑名單才真正結束。今天我們警覺言論自由被限縮、政府黑箱作業不斷;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蒙蔽真相、混淆事理,一直存在於歷史和今天。
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如持續延燒的副總統候選人「軍宅」熱議題。為了導正這些公共事務的「不正義」,從去年三一八學運之後,「轉型正義」一詞,一般民眾琅琅上口,公民「正義」的呼聲越形普遍,在野黨總統候選人也多次提到「轉型正義」。
台灣到底要如何民主「轉型」,公民才能稍稍感到相對的「正義」?最近的頂新食安判決,又再度引發社會譁然,「司法正義」備受民眾質疑。
幾日前一位研究和平及衝突的瑞典學者來訪,希望了解台灣白色恐怖,提出台灣處理過去「不正義」歷史的概況,同時面臨海峽兩邊「和平與衝突」之間多種的抉擇,如何衡量相關因素?台灣需不需要「轉型正義」?訪客也問到二二八、白色恐怖紀念館現況、未來目標。我舉出一些「冷」議題回答好奇的訪客。
國家暴力最令人畏冷的歷史議題,二二八、白色恐怖到底有多少人受害?是其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裡告訴觀眾有限,柯市長必須正視,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以「補償」者為限。
白色恐怖受害者名單於扁政府執政時期,多數研究者都知道受害者個人「案卡」超過一萬五千名。綠島人權園區紀念碑上被槍決者名單超過一千名,受害名單超過八千名。媒體報導國際人權日前夕的十二月四日,景美人權園區公開受害者名錄七六二八名,槍決者不到八百名。
難怪有部分受難者質疑政府假「人權」之名,蒙蔽真相。許多口述告訴我們任何一人受害,影響家庭、家族,創傷糾纏無窮無盡。事關當代人面對每一個人不受國家侵害的權利,再怎麼「冷」的議題,我們更有要求「正義」的權利:知道到底多少人受害?為什麼受害?國家的責任?如何避免?
朝野候選人從現在到進入國會,不處理歷史的冷議題,它就不斷會成為熱議題,挑戰我們社會的民主進程。
(作者曾規劃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