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崩壞跡象仍未止歇,九月份出口年減十四.六%,出口連八黑,且是連續四個月雙位數負成長,為金融海嘯以來最慘,而第三季的GDP恐難逃負成長命運。此際堪稱近年來台灣經濟最為險峻的時刻,但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卻淹沒在換柱之類的權鬥洪流之下,參選人的經貿產業政策為何,能否打開當前的經濟困局,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討論,令識者深以為憂。
其實,台灣經濟陷入衰退泥淖之際,全球尤其亞太地區的經濟板塊也出現重組跡象,對台灣而言,既是危機亦是轉機。上週一,由十二國籌組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正式達成協議,亞太地區經貿的合作與抗衡邁入新的局面。此種區域力量的合縱連橫,乃是以中美關係為主軸,對於亞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版圖的重構與對抗。它的背景是中國經濟崛起與軍事擴張後,不但在一些領土爭議上採取強硬的碰撞立場,企圖突破太平洋島鏈,建立區域霸權地位,在經濟上更以「一帶一路」、「亞投行」,以及由其帶頭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全面與美國抗衡。另一方面,美國受到金融海嘯摧殘的經濟逐漸復甦,而中國威脅則日益高漲,因此也採取相對應措施,尤其「重返亞洲」與「戰略再平衡」,結合東協、日韓等與中國具有經濟競爭,且牽涉敏感領土爭議的亞太國家,在軍事與經濟上建構或強化聯盟關係。以美國為首的TPP達成協議,即充分展現美國對抗中國的強烈意志。
台灣經濟政策、每逢選舉必端之「牛肉」,同樣也是執政者應該專注思考的議題。對市民來說,內容...說實在的被騙了幾次,連看到的牛肉都懷疑是不是真的了,更何況是吃。(REUTERS)
在新的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台灣如何選邊站,才能確保繁榮與主權,必須審視本身所面臨的挑戰為何?方得以做出正確的抉擇。以加入TPP或RCEP為例,近年來台灣經濟盛極而衰的關鍵因素有二︰一,過度依賴中國,包括海外投資多數在中國,海外生產比逾五成,而紅色供應鏈崛起,成為一大威脅;二,台灣經濟被綁在中國,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吸星大法,經濟內力漸被中國吸盡。更嚴重的是,中國已由台灣的生產基地,變成台灣產業的競爭者,更一步成為破壞者,以其龐大資源對台灣產業進行殲滅戰。甚且,中國一貫地阻撓台灣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與加入區域經濟組合,台灣要在確保主權獨立與經濟自主下加入RCEP,困難重重,一旦在極盡屈辱條件下獲准參與,無疑只會落得政治經濟雙輸的下場。反觀TPP的十二個原始簽約國佔全球近四成GDP,且TPP是最高標準的貿易協定,不僅牽涉關稅,還有服貿、貨貿、產業競爭政策、司法管轄權及非關稅障礙。誠如前駐WTO代表顏慶章所稱,TPP是「類似歐盟型態的經濟整合」,台灣加入後,不但可降低對中國經貿依賴,而且產業結構與政策都會被迫調整與轉型,以符合先進經濟體的體質。再者,一些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它們的利基就在中國生產成本的增加,讓彼等出現了取而代之的契機,基本上,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利益是矛盾的,我則可透過加入TPP,一方面轉移在中國的高成本產能,一方面開拓出口市場,強化我與新興經濟體更緊密的經貿連結。
再來看朝野兩大黨的經貿政策。無疑地,國民黨採取旗幟鮮明的傾中路線。馬政府上台後,由於終極統一的意識形態,更是毫無保留地向中國傾斜,因此執政以來所推動的ECFA、服貿、貨貿到自經區,基本路數都一樣,皆在加深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但對於可讓台灣經濟脫困,降低與中國連結的TPP區域經濟整合,則欠缺積極作為。如果國民黨不改傾中路線,一旦僥倖再度執政,台灣經濟勢必更加惡化;反觀在野黨在此歷史十字路口,則必須勇敢承擔,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與全球經濟接軌,才能帶領台灣經濟走出隧道的盡頭,迎向光明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