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颱風假 災防假

◎ 周桂田、王瑞庚

臺灣兩個月內連續遭受蘇迪勒、杜鵑的威力橫掃,全臺遍傳災情,特別是北北基最終決定在9/29全日停班停課,僅管北部地區風雨已經趨緩,但其跨地方決策機制與「颱風應不應放假?」的問題再次發酵。本中心從專業風險評估的角度提出兩項聲明,認為此次檢討主要重點不應在縣市協調、發佈時間等,而是政府應納入「複合性風險評估」思維來修訂現行辦法。其要點如下:

一、 「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建議以社會、經濟運作與地區差異之複合性災防風險評估進行修訂,以「災防假」取代颱風假。

現行「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四至八條放假條件,乃以「自然災害規模」與「停水、斷電等以及影響通行、上班與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但此致災之虞在社會經濟層面評估缺乏更完善的評估標準,這亦是歷次造成爭議的主因。

以本次杜鵑颱風為例,「中秋、連假、返鄉、旅遊」四個因素影響甚鉅,28日高鐵延遲,乃至下午3點後停駛等全國各種交通運輸系統中斷,不少返鄉和利用連假出國旅遊民眾無法或延遲返家;居民托著疲累身軀返家後,又遭逢停水停電。北北基29日全日放假乃綜合上述氣象資訊與實際社經運作情況所做出的考量,相當多民眾因此受惠得以復原災損。事實上,每次颱風,政府絕對有能力清楚掌握全島交通流量變化,推估滯留無法返家與延遲返家的影響規模,提供給各縣市按照社會經濟條件,決定是否放假。

又如曾被廣泛討論「上班與上學應同調」,配合銀行、股市、產業的運作時間,更應考量的是人民行動安全優先(路樹倒塌、水患導致電力系統安全、交通運輸情況)。例如:學校機關運作也必須考慮家長接送學童安全、老師提早到校安全、學校照護安全、營養午餐供給等。甚至「臺南登革熱」疫情,颱風過後需要公衛、醫學專業緊急進行評估,可能在特定地區給予更多「假期」,實行消毒與隔離等措施。

二、因應我國環境脆弱度,應強化預防性原則,並進行彈性的假期調整。

2015年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發布首份天災與主權信評關聯的報告,臺灣因地震頻繁,被標準普爾列為最脆弱的十國之一。這代表臺灣面對這些災害,政府應以「複合性風險評估」重訂SOP,以下幾點建議:

(一)鼓勵預警性措施,針對高潛勢地區應「更提早強制作為」。例如2005年政府在臺灣流感尚未大流行前,即強制授權提早生產克流感疫苗,即為預警性措施之典型作為。在本年度的蘇迪勒、杜鵑兩大強颱的吹襲下,除了多次引發停水危機造成國民不便,也發現我國土規劃早已出現重大危機,因此,在重新整治我國的國土規劃長程下,在水資源上,我國政府應有短程的預警性規劃來因應颱風吹襲。

(二)可以賦予政府首長彈性的災害假期決定權,例如因豪雨、颱風受災的高潛勢地區,如高雄甲仙、新北烏來,幾乎不需要待全國、各縣市決策,即應可決定「災防假」,使高潛勢地區居民可以提早準備「防災」。

(三)可以建立全國總量的災防假日數,並授權政府以產業特性不同,彈性調整工作日補假事宜,以保持社會經濟體系正常運作。

目前已被證實的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其表現在臺灣最明顯的即是乾旱、暴雨、颱風威力遽增的趨勢,應考量各地區的不同的恢復力與耐受力,來給予地方政府、企業、學校等更大彈性的「災防假」,跳脫「為颱風放假」思維,轉為「災防假」的概念更適當。每次災害與放假過後計算「又損失幾億新臺幣」,不如透過「複合性風險評估」為基礎,建立「防災國土規劃」與「災防」假期,以「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的角度,來減少災害生命財產的損失。

(作者周桂田為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瑞庚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