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自然改成「台灣國民黨」?

李登輝前總統最近發表新書,被問到當前的政治實務問題,他大發豪語地說:王金平是國民黨本土化的代表性人物,未來說不定會做國民黨主席,讓「中國國民黨」自然改成「台灣國民黨」。以上的談話,應當稱為是李登輝的「願望」,而不是李登輝的「預言」,因為以當前國民黨的結構,若要實現,恐怕存在著諸多障礙需要克服。

「中國國民黨」若能成為「台灣國民黨」,不僅僅是李登輝個人的希望,這是去殖化極具象徵性與實質性的重要步驟,更是台灣轉型正義的一個環節,在台灣的主要政黨,本就應是台灣黨,沒有理由維持由外來黨主導的局面;但是「中國國民黨」到台灣已經六十六年,學術上定義的非「外省籍」黨主席,已經出過李登輝、連戰、吳伯雄三位,「中國國民黨」並沒有自然改成「台灣國民黨」,尤其李登輝當過十二年主席,他算是本土中的本土,連他都沒法做到,王金平要做到,肯定需要加倍努力,怎麼可能「自然改成」?

馬時代結束後的國民黨,只有兩條路,要嘛維持「中國國民黨」,要嘛改走「台灣國民黨」,前者識者必然要將其極小化,後者才是可能重生的活路,但是這些要由國民黨人自主完成的機率,似乎不大,原因出在結構性問題,這也是當年李登輝最終要「被離開」國民黨的原因。

歷史上的改革,多數是被迫完成,例如在台灣的黨禁、報禁皆然。要使「中國國民黨」成為「台灣國民黨」,需要外力介入,民主國家最佳的外力就是民意,它需要幾個步驟,第一,萬變不離其宗,首先要清理掉黨產,立法院必須制定《政黨法》,禁止政黨經營事業,同時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清算國民黨的黨產。把這個供輸的水龍頭關了,才能終結國民黨由少數控制多數的局面,開始逐步正常化。

第二,「中國國民黨」現有的權力中心,全國黨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委會,需要新陳代謝,以黃復興等各特殊黨部系統盤據的黨代表比例,必須降到接近人口結構,適當時機招募新黨員入黨進行大幅換血,亦屬必要。國民黨體質轉換的速度,關係到政黨路線調整的可能性,否則光靠一群價值已定或者被洗腦的人,要卸下根深蒂固的思想包袱,豈不是強人所難、緣木求魚?

前面的制度、成分若有可能,第三才是國民黨內部必須出現一位新的領頭雁,採取以台灣為主體的政治帶領。當然,這位領頭雁也可率先起義去做前面兩件事,然而長期觀察國民黨的生態,絕對會發現浸淫一甲子的恩庇侍從關係如果無法解構,那麼要求國民黨內的本土人物不要坐待情勢、而要主動創造時勢,簡直就是一廂情願。

在現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制度下,有利於兩大政黨的形成,不利於小黨生存,但是只要做到前述第一項,兩大政黨中就未必非「中國國民黨」不可,因為在回歸公平競賽的起跑點時,統獨的假議題不再被利益挾持,很有可能回歸到台灣的現狀上,從事政策競爭,這時優質的從政者比較容易嶄露頭角,成為崛起的新興力量。一旦出現這種變化,也會回過頭去刺激「中國國民黨」蛻變成為「台灣國民黨」的速度,而蛻變,絕對是痛苦的。

人類社會一向經由競爭與合作的雙線並行,帶動不斷的進步,「中國國民黨」二度執政的這八年,幾乎摧毀了第一度執政時所握有的優勢,一個威權政黨被自己打入了最谷底,同時也給了台灣政治有史以來最大的可能性。

這個可能性不是去造成另一個獨大的政黨,而是真正能夠監督制衡的防腐機制。未來,國民黨如果不能膺此重任,它就會「自然改成」不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小黨,而不是還有機會的台灣國民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