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八年經濟災難史

馬英九總統喜歡搬弄數字,企圖證明施政能力,並且營造美麗的願景,吸引選票,其中「六三三」、「黃金十年」就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選戰訴求。然而,兩任總統即將屆滿,政績一無所成,卻不知檢討反省,反而常以不知從何而來的經濟數據,吹噓台灣的表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最近更冒出所謂國民幸福指數、國富統計之類的調查報告,宣稱台灣幸福指數勝過日韓,是亞洲最幸福,而二○一三年平均每人國富增加六十萬元,每戶淨值平均增加九十一萬元,在勞工實質薪資倒退十五、六年之際,顯然特別諷刺。

經濟指標本為客觀統計結果,不可諱言的,其編算方法往往存在扭曲與誤導,不能反映真實狀況,甚且成為執政者操弄的工具。以GDP(國內生產毛額)為例,它是一國境內生產的所有經濟產出,由於可由一個總結的金額看出商品與服務總產出的增減,於是被當成衡量國家經濟力最具體的指標,在二次大戰後開始流行於國際社會。有了GDP的統計,世人才能在表面印象之外,實際了解美國是二戰後全球的超級強權,及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它更可清楚描繪出一些落後國家經濟起飛的軌跡。因此,在民主國家,它是執政者施政的成績單;在獨裁國家,則是統治正當性的重要來源。故而,GDP一詞已超越經濟的意涵,隱然成了現代的政治圖騰。

經濟指標本為客觀統計結果,不可諱言的,其編算方法往往存在扭曲與誤導,不能反映真實狀況,甚且成為執政者操弄的工具。(記者劉信德攝)經濟指標本為客觀統計結果,不可諱言的,其編算方法往往存在扭曲與誤導,不能反映真實狀況,甚且成為執政者操弄的工具。(記者劉信德攝)

但是,以GDP衡量一個國家的進步,有其實務上的重大缺憾。一,它只是一個經濟數據,GDP的總量大小與增長幅度,跟民主自由與人權無關,而後者更是文明國家必備的制度建構要素。中國的崛起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中國二、三十年來經濟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共藉此轉移人民不滿,塑造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神話,為一黨專政背書,抗拒民主化的潮流。二,GDP無論是總量或人均數字,都不能切實反映民眾的實際所得與生活水準。例如我國GDP幾乎年年正成長,但在分配上因為資方取得較大份額,而薪資所得佔有比例卻減少,乃造成勞工實質薪資倒退的現象。這才是政府應該正視,努力改善的重點。但一般統治者卻常以GDP成長數字志得意滿,迴避了庶民真正的痛苦。三,GDP是計算產出,因此連嚴重摧毀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天災與戰爭,都在重建過程中貢獻大量產出,GDP反而大幅成長。

由此可知,GDP的成長,因為商品與服務的增加,而與快樂、幸福產生正相關,不過相關性卻有限度。為了解決此一缺憾,測量人民幸福感,以及在物質文明發展過程中消滅貧窮、飢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乃有學者編製其他指數以彌補GDP之不足。最著名的兩種指標:一是不丹政府提出以快樂為核心價值,達成永續發展的國民幸福指數(GNH);以及巴基斯坦經濟學家馬布哈克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而我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從二○一三年起逐年公布「國民幸福指數」,以與國際潮流接軌。不過,若從其公布的結果與民間感受出現嚴重反差,便可一眼看穿此種幸福感的調查,已不幸淪為馬政府提振GDP無能下的遮羞布,乃是另一項以數據愚民的工具。

現今全球經濟黑天鵝滿天飛,尤其此波全球股災震央的中國,製造業與出口嚴重衰退,拖累以出口為主的新興國家,恐將陷入經濟萎縮危機。另一方面,IMF也強調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一再呼籲美國聯準會不要急著升息,以免衝擊全球經濟。台灣在如此惡劣情勢下也受到嚴重衝擊。馬政府的執政以金融海嘯做為起點,中間又面臨歐債危機肆虐,並將以中國帶頭的新興市場崩毀做為結束。其實,台灣經濟崩壞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結構性的病因,馬政府原應認真面對,勇於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調整,孰料不此之圖,仍然玩弄數字遊戲企圖欺騙國人。換言之,馬總統的無能與傾中,將使其執政八年等同一部台灣經濟災難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