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三民主義? 見鬼了!

國家認同從土地關懷開始

◎ 顏慶祥

即使一○四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綱引發眾多質疑及爭議,高中學生窮盡各種方法企圖阻擋、公民老師一度絕食抗議、大學教授上百人連署反對,但教育部仍決定從今年八月新學期開始實施。而因應新課綱有關「國家認同的涵養」的規定,竟刪除「陳述我國人民對於國家認同的不同看法」,反改成「陳述我國憲法的立國精神」,使目前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中的部分高一下「公民與社會」新課本,又把消失九年的三民主義放回課本之中

學校課程是國家認同很重要的平台。越是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歐美國家就越重視國家認同,例如歐盟的國家。畢竟有形的邊界漸趨薄弱,心理的認同才是關鍵。因此新課綱把國家認同的涵養,改為依靠「違反民主與社會發展的威權時代產物」進行課程與教學,實在是台灣教育的大倒退。

將國家認同「心理內化」是最好的課程安排,但要如何「內化」?從了解、親近、喜歡到關懷、愛護,就是內化的歷程。如果在威權時代或威權國家,課程就會利用「偉大領袖」、「典範人物」、「壯麗山河」、「政治主義」等等進行政治社會化,學生學到的通常只有對國家領導者、獨一政黨某種程度的「一人一黨的認同」,並非真正的「國家認同」,這樣的獨裁課程體系也絕對無法存在於民主國家。

反之,對家鄉、地方與生活在這塊土地古今人物有所認識和了解,再進而親近、喜歡,因為是學生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相遇,自然而然產生關懷、付出、愛護與奉獻,對屬於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國家,為了自己也為了下一代,理所當然地產生出守護家園、愛護國家的使命,這才是民主國家透過教育傳達給學生的「國家認同的涵養」。(作者為台中市教育局長)

三民主義斯斯有兩種

◎ 陳弘毅

雖然中華民國憲法是在中國訂定並施行的,它並不適合於台灣,但卻是我們現在所實行的憲法。在尚未制定新憲前,我們還是該認識它。民國三十五年,憲法草擬人張君勱因希望國家早日施行憲政而盼望憲法早日通過,以免蔣介石借訓政之名而行專制獨裁之實。也知道非將三民主義列入不可,否則憲法將難以通過,但又不願意替蔣介石背書,所以三民主義雖列在憲法第一條,但卻加以新的詮釋,且看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很明顯憲法中的三民主義與孫文的三民主義有所區別。雖然國民黨費盡唇舌說明民有就是民族、民治就是民權、民享就是民生,但總是強詞奪理,令人難以心服口服。(作者為退休國中教師,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