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體育作為一種政治

◎ 西區老二

今年剛落幕的世界田徑錦標賽,斯洛伐克男子競走選手Matej Tóth奪得斯國史上第一面IAAF金牌,當他通過最後一圈即將進入鳥巢體育場時,他的隊友遞了一面國旗給他,他披著這面國旗完成比賽。這一刻,他不只是為個人,更是為斯洛伐克而戰。

台灣的運動選手又是為誰而戰呢?日前,就在台灣主辦的瓊斯盃男子籃球邀請賽,當球迷在比賽場館二樓掛上「別再說中華台北了,台灣就是台灣」的布條,對此前籃球國手顏行書表示,以為熱愛體育是台灣目前最單純的事,但「沒想到還是淪陷!」

事實上,根本沒有「XX歸XX、政治歸政治」這回事,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體育環境,都是政治!不然沒辦法解釋為什麼「中華台北」的球員,有的打假球、有的不願意留在台灣打球……反觀陳鏞基在2006年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賽後訪問糾正中國籍口譯員:「我代表台灣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XlaU_C8T0;2:57)以及堅持以台灣國籍參賽的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大獎得主曾宇謙,許許多多辛苦付出與血汗練習,不都是為了讓世界「看見台灣」?

甚至我們可以說,體育作為現代型文明版的國力展示戰爭,它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考驗的不只是一國的經濟、科技水準與資源分配合理性,更關乎制度、精神和文化的深耕。尤其是瓊斯盃﹝William Jones Cup﹞在歷史上,從來不是國際奧會的正式比賽,自始就是在國際奧會開除中華民國會籍之後,為了讓「中華民國隊」猶有一息尚存餘地而由台灣花錢主辦的政治產物。從ROC變成Chinese Taipei,難道就不是政治?自己辦爽的比賽當然自己作主,70年代在國際形勢最孤立的時期還可以叫做ROC,同理現在也沒有理由不能以Taiwan為名!當要叫什麼名字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還把別人強加的假名當作自稱,就像被吃豆腐還自我安慰的說是國際禮儀,未戰先低頭,如何凝聚運動場上不可或缺的認同感與榮譽感?

有人說:「別再說中華台北了,台灣就是台灣。」是一個對內喊爽卻走不出去的口號,堅持用台灣那真的是一個國際比賽都不要參加了。

錯了!楊傳廣是代表哪個國家得到奧運十項全能銀牌?正是「台灣」!

包括FIBA國際籃球總會、國際奧會以及聯合國均曾表示若中華民國願正名為「台灣」,就得以繼續留在聯合國並參加各種國際性的體育賽事;1956年我們參加墨爾本奧運的名稱是Formosa、1960年羅馬奧運則以Taiwan名義參賽。

到了1976年是政府不願用台灣取代中華民國而在蒙特婁奧運退團抗議,在聯合國也是不願承認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而退出,自拒於國際社會之外。卻又在1981年自甘接受中華台北這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稱謂」。很明顯這是過去中華民國蔣政權走向「死路外交」的歷史錯誤,若我們不開始真誠的把台灣當作唯一立足點,積極主張這個美麗的名字,就無法向國際社會邁出抬頭挺胸的一步。

中華民國不是台灣的護身符,台灣才是中華民國的保護傘。走不出去的,是中華民國,不是台灣。(作者為台大籃球校隊前隊員、資深鍵盤球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