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台師大公領系系主任林佳範︰反黑箱課綱行動 撼動台灣教育

記者黃以敬/專訪

前言:野草莓學運抗議集遊法箝制人權,太陽花學運抗議兩岸黑箱服貿協議,今年更爆發中學生抗議政府黑箱微調高中課綱,年輕世代儼然已成台灣社會發展的要角,卻也每每因衝撞現有體制而被視為不服從的公民。

台師大公民教育與領導活動學系系主任林佳範指出,這次反黑箱課綱行動雖是未成年中學生發起,但已造成台灣教育及黑箱政治的大撼動,再次證明,學生無法再接受任何傳統威權的復辟。就算政府可以限制選舉投票年齡,但管不了學生的公民與政治參與。

近年學運 對「威權復辟」現象的反抗

Q︰廿五年前野百合學運要求政治改革,近年又出現野草莓、太陽花及反課綱,如何解析新一波學運的出現與意義?

A:儘管政治解嚴廿多年,但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還有許多威權思維及勢力存在。台灣民眾由於國民黨執政時白色恐怖影響,過去對政治普遍有恐懼。

在威權時代,學生的政治參與是不被允許,校規明訂「鼓動學潮」要被處罰,但大法官釋憲案第三八二號及第六八四號陸續保障學生申訴救濟權。二○一四年,教育部更發文要求不得限制學生的公民權利,鼓動學運的校規處分漸被廢除。

教育也趨改革,早年政府統編教科書變成一綱多本,一九九八年教育基本法更將傳統「國家教育權」開放為「國民教育權」。目前的年輕人都是在民主化過程中成長的一代。

近年出現的野草莓、太陽花學運,再到中學生反黑箱課綱,應該都算是對近年台灣政治環境出現一些「威權復辟」現象的反抗。

比如,野草莓學運源起於大學師生不滿中國高官陳雲林來台訪問,政府以集遊法及警察權來限縮民眾表達意見。太陽花學運及中學生反課綱行動,則是對政府黑箱制定公共政策的不滿。前者是攸關數百萬產業人員生計的兩岸經濟協議,後者則是攸關眾多學子的教育制度,其中涉及程序黑箱及內容偏頗。學生出面爭取的,就是公共政策制定應該尊重全民知的權利及公民參與權。

Q︰中學生反微調課綱,教育部強調因內容要回歸憲法,所以程序瑕疵可容忍?

A:教育部所說的微調高中課綱是要讓國家定義回歸憲法,但其實強在教育中要界定特定政治意識,反涉及違憲。 大法官會議釋憲案第三二八號,早已闡明「 中華民國領土,憲法第四條不採列舉方式,而為『依其固有之疆域』之概括規定。其所稱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就是說明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獨問題,是一政治與意識形態爭議問題 ,不能由政府機關片面解釋。

馬政府要在教科書中強行灌輸偏大中國史觀的國族意識,就是政治箝制教育,違反大法官釋憲意旨,也違反憲法保障的個人思想自由。

哈佛生曾佔領校長室三週 校長未提告

Q︰中學生佔領教育部,卻也導致史上首次教育部長告學生;公民抗議意見表達與法治如何兩全?

A:二○○一年,美國哈佛大學學生,為替校內外打掃員工爭取合理薪資,佔領校長室達三星期,哈佛最後同意調整薪資。佔領事件發生前,哈佛學生曾透過投書、協商等和平表達,但三年下來,始終未獲得校方回應,才發起「佔領校長室」行動。

台灣近年的學運,在學生衝入立法院或教育部前,也都有長時間的和平抗議或陳情、希望與政府溝通,民團花一整年呼籲政府注意服貿的衝擊,中學生團體也是從五月就串聯呼籲政府了解學生拒絕黑箱洗腦教育,但都被忽視。最後都是出現無可奈何的翻牆事件,不公不義的政策才被注意到。

在哈佛佔領事件中,哈佛校長從未控告學生。但台灣的教育部卻對抗議的未成年學生提告,教長吳思華真是在教育史上留名、卻是一輩子的惡名。

當初太陽花學運,學生衝入立法院的動作看似違法,但其實他們進入沒有砸窗毀屋、沒傷害任何人,就像換一個地方靜坐抗議,還是可視為一種和平抗議。

此次教育部、檢察官要告學生佔領教育部,是引用刑法中的「侵入住居」罪名,但在刑法中, 這是放在妨害自由的罪則中,是為保護個人法益,禁止侵入限制個人自由,但行政院、教育部是個人居所嗎?有限制到哪個人的自由?這種罪名根本講不通,法律上是有很大爭議的。

所謂「公民」,並不是「順民」。投完票後,是公民權利行使的起頭,民眾選出的是「公僕」,就算有六百多萬票的馬總統也不能為所欲為,公民還是須監督公共政策有無符合全民需求及利益。

遇到不符全民利益的公共政策,公民當然可以不服從、可表達抗議,必要時也可以挑戰僵化的法令規範。

Q︰反黑箱課綱運動後,毛揆宣示要推「教育中立法」,可提升教育中立?

A:毛揆對教育不專業!目前「教育基本法」第六條早就明訂,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或宗教宣傳。但此次課綱微調召集人王曉波幾度明言課綱調整是為國族教育、為國民黨凝聚共識,就是不中立,凸顯就算有法條,擁有權力者如不守法,還是枉然。

在憲法的「主權在民」與教育基本法的「國民教育權」理念下,課綱修訂過程,更應透過多元參與及審議,來形成課綱最大共識,以包容多元的價值與意見,且經由常設性的專業機構,透過長期的意見與資料蒐集研究,作為修訂依據,以加強專業性與降低其政治性。

在教學現場,遇到爭議,教師也不能堅持用哪種用語才是正確,重點不在各自主張是否正確,而在於其立論周詳與一致,且對於不同意見與立場,要聆聽與包容,才能培養學生民主素養,教育才更符中立。

實踐民主 街頭成公民教育的最好教室

Q︰每次學運爆發,反對者總指學生「不成熟」、「唸書就好」、「不該碰政治」。學生應與政治切割嗎?如何養成成熟公民?

A: 我國去年已通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就是因兒少無權無勢,與兒少相關事務多是由成年人決定,所以兒權公約特別保障兒少的表意權,兒少有權就影響其本身之事務自由表示意見,而其意見應予以權衡。

此次課綱微調除最為人詬病的程序黑箱外,教育部不尊重學生的表意權,是最大問題所在。從教育理念來看 ,應把小孩當成獨立自主的個體,把他們當成大人才能成長為大人,也才能學習為成熟的公民。

過去威權時代,學生不被鼓勵參與政治,這種「不參與」,本身就充滿威權政治意涵,要讓學生成為順民。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曾強調,「民主不僅是一個政治體制,更應是生活中的溝通與互動」。民主的公民教育,就是要從小學習,在互動中學習包容及傾聽不同意見,透過公民參與審議去形成公共意志。

立法院仍因政治算計、不願修法將投票年齡下降到十八歲,但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爭取參與,已遠勝以前,他們甚至上街頭實踐民主,街頭成了公民教育最好的教室。

Q︰未來可預見更多學生運動出現,如何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正向力量?

A:我要提醒所有成年人,從九五年起實施的九五暫綱高中公民課程,就已教授「公民不服從」概念。全世界許多人民權利,其實也都是不服從的公民運動所爭取來的。

但是,不必擔心因此學生運動的頻率或衝撞變多。所有學運暴衝抗議的前期,都有和平表達意見階段,就看成人及執政者是否願意傾聽。

傳統由上而下的意識形態灌輸及教學已被挑戰,學生證明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社會必須將學生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教育須更民主、公共政策則要更開放公民參與及多元意見表達,這不僅是學生關心的問題,也是成人的一大課題,更是所有執政者必須記取的教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