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馬政府的洗腦妄想症

◎盧世祥

馬英九政府執意「微調」高中課綱,引發學生及社會群起抗議。執政者不顧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感受,企圖把中國史觀強加於年輕學生,且昧於網路時代資訊公開透明的特性,以致搞到自己灰頭土臉。可以說,馬政府錯估時代、挑錯世代,強欲進行洗腦教育,徒然顯示它的邪惡、狂妄、過時與陳腐。

洗腦傷害 罄竹難書

包括黨國之子馬英九或實際執行調整課綱的王曉波、朱雲鵬、吳思華這幫人,都成長於洗腦的時代。他們從自身經驗認定,透過教育灌輸意識形態於純真的學子,加上掌控新聞媒體及壓制異議,洗腦是有效的統治術數。

的確,戰後籠罩台灣的黨國體制,長期實施威權統治,洗腦是它的主要招數之一。經過一兩代洗腦,它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簡單說︰台灣有人因被洗腦而終身頭殼壞去,也有人昏睡未醒,以致台灣至今仍難造就正常國家社會。

洗腦對台灣人民的具體傷害是什麼?答案罄竹難書,在此只舉其犖犖大者。

因為洗腦,台灣人對自己的歷史和土地大都所知有限,甚至幾近文盲,卻對台海彼岸中國的史地瞭若指掌;有如謝志偉名言︰有些台灣人「只顧得痛惜遠在天邊的神州沉淪,從不知欣賞眼前的淡水落日」。台灣的歷史斷層,尤其是日本時代完全被抹煞,讓戰後出生者對父祖輩的歷史記憶及連結出現顯著落差。加上戰後都市街道名稱全盤中國化,「置身台灣,如在中國」,台灣人反而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感情連結淡漠。

因為洗腦,台灣的各族母語在自己的土地式微,或瀕臨滅絕。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年輕人不識祖先在這一土地上使用的語言,自無緣欣賞其文化珍寶。影響所及,台灣人對自己的寶貴文化不知珍惜;坐擁世界獨家的南島民族豐富多元文化寶庫而任其荒蕪,就是顯例。

政治神話 愚民統治

因為洗腦,台灣充斥政治神話。洗腦形塑統治者個人崇拜,「蔣公」父子至今仍被國民黨供奉神壇。「反攻大陸」一度是維持愚民統治的口號,雷震及彭明敏都因拆穿這一神話坐黑牢。「法統」曾當「萬年國會」的遮羞布;如今課綱也抬出憲法為它的脫離現實塗脂抹粉。

洗腦是一種思想、價值觀的控制術,為求有效,統治者必同時掌控資訊管道,報禁、書禁、雜誌禁、廣電媒體禁紛紛出籠,以阻絕人民接觸確實訊息或真相。同時,洗腦也是統治者「教化」年輕學生的手法,從課綱、教科書到考試,都是動用國家機器,製造「順民」,以鞏固統治基礎的慣見手段。

真相或自由流通的訊息,是破解洗腦的利器。洗腦者所架構的虛幻世界,有如吸血鬼,最怕見到陽光般的真相來拆穿它。必須強調,一旦從洗腦所建構的神話或謊言解放,當事人受騙的感覺通常很強烈,激起極大反彈。

當年在威權時代,許多台灣留學生到了國外,從王育德的《台灣—苦悶的歷史》或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讀到被封殺的台灣史,加上海外自由流通的資訊,只要稍有判斷力,國民黨政權建構的洗腦架構及神話,必然土崩瓦解。從此,他們不再信任國民黨。

統治者透過媒體及學校對人民洗腦,在民主化之後原有收斂。但馬政府近年與中國密切交往,近墨者黑,以致台灣新聞自由倒退,如今又出現洗腦黑箱課綱,實為黨國餘毒發作。

在馬英九這幫人看來,青少年學子正值人格形成期,精神世界比較單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容易洗腦的對象。要實行他們所謂的「撥亂反正」、「化獨漸統」,可從這些清純學子下手;況且這一招黨國時代早已遂行,如今又有中國背後撐腰,當然蠻幹到底。

網路特色 極權天敵

然而,這顯然是打錯算盤的一廂情願;原因無他,時代不同了。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以資訊快速交流、討論,公開透明為其特色,有助人們耳聰目明、形成開放社會,卻是試圖以洗腦維持政權者的天敵。從而,極權統治的中國、北韓,都築起高牆,封鎖網路,足見它的厲害。

網路既威力強大,網路世代平時也許人人「低頭」,一旦有事,卻足以迅速聚眾,集思廣益,眾志成城。在太陽花,台灣人們看到,面對相對複雜的服貿協議,年輕世代透過網路與主政者辯論鬥智,終於獲得廣大民意支持,搞到馬政府鼻青臉腫。在課綱爭議,高中學生同樣發揮網路世代本事,對抗當局以黑箱課綱行洗腦教育的妄為。

課綱爭議因此所凸顯的,是主政者輕估網路及網路世代的知性力量,妄圖以黑箱課綱對高中生洗腦。同樣的心態,親國民黨的政媒認定高中生單純可欺,反課綱背後必有政治勢力或公民團體教唆,指控反對者要的是「台獨課綱」,這也是脫離現實的想當然耳。事實上,在野黨於太陽花淪為「看門(立院議場門)」角色,豈敢主導太陽花?這次反課綱,更突出高中生在反洗腦抗爭的英雄出少年特質。

本來,主政者跟不上時代,理應藏拙或順應潮流,這個政府卻執意在網路時代進行洗腦,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逆勢而為,只暴露它既笨又壞的本質。從而,台灣人必須從事件中警覺︰洗腦存在一天,我們就不可能成就正常國家社會。(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