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內閣的財經自卑症

■ 林濁水

經續會後,內閣既奉蕭萬長在九○年代已走不通的香港化轉型策略,又提出策略精神互不相謀的「大投資」計劃,要積極推動因高污染、高耗能而延宕多時的大鋼廠、大石化廠。台灣投資環境真的壞到非靠這兩項爭議性產業不可嗎?換句話說,台灣環境壞到沒人願意投資了嗎?

最近,各上市櫃公司上半年財報相繼公佈,每股稅前盈餘近五元的高達三、四十家,這些公司今年都有機會賺到一個股本以上,表現相當驚人。不只如此,這些公司中有些已經賺到兩、三個股本,甚至四、五個股本的。這現象,不正表示台灣仍有許多獲利絕佳的投資機會?

台灣無論電子資訊業或傳統的工具機械業,這幾年明顯由水平整合走向系統整合,這種往高階製造業轉型的表現,在在令人驚喜。這樣的轉型,固然是民間產業實力的展現,其實和新政府幾年來一些官員的努力也互相呼應。

新政府上台後,提出知識經濟、亞太研發中心、亞太運籌中心、兩兆雙星計劃、○○六六八八等案,雖然或有可爭論之處,但這些政策和九○年代的財經閣員提出的,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就是以高階製造業取代舊政府香港模式的高階服務業,做為轉型的方向。

這些計劃中,全球運籌是台商在政府不知不覺中發展出來的,大尺寸LCD則是日本公司既要解決不景氣的問題,又要平衡韓國發展而對台灣技術轉移的策略而來的,但無論如何,新政府都能把握趨勢,因勢利導,這一點應不容否認;台灣產業脫離單純代工,向高階製造轉型的努力也獲得相當的成果。

至於在服務業上,新政府鎖定方向也不同,重點在文化創意產業、休閒農業、流行音樂等,雖都比舊政府「亞太營運中心」企圖小,但反而切合台灣的利基與需要。

至於○○六六八八,也有效地引導台商回流升級,改變了各地工業區過去幾年閒置的狀態。

可以說,在業界努力和政策配合下,台灣產業已經明顯的轉型了,走出已經走不下去的尹仲容、李國鼎代工業的生產模式了。只是由於失業率仍高,政爭更導致投資率低落,可以說是「不完美的轉型」。

既然已做到過去做不到的轉型,今天政府最高層卻對這些轉變茫茫然,而自卑地讓一些帶來新作為的閣員去職,然後不是回頭請來努力於使台灣香港化而失敗的舊財經「大師」,就是回頭找爭議性的產業做大投資,不但對不起所有為轉型做出貢獻的人,恐怕台灣民眾還將因政府的過度自卑而對國家失去信心。(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