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古蹟 還鄉 新生

◎ 陳林頌

北投居民去年歡慶漂泊26年的新北投火車站還鄉,十六個月後,重組地點仍未定案。相較於溫泉地百餘年來最重大的爭議-北投纜車,欣慰的是,二十年前在溫泉公共浴場(即溫泉博物館)保存的帶領下,諸多古蹟的保存及論述行動,形塑了「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文化北投」之價值確立,抗衡了開發主義的纜車計畫;火車站還鄉重建,已不再是發展價值的對壘,而是如何讓文化北投更盡真善美。選址的爭議僅在於能否重回原始位置?再現「歷史真實」。

倘可輕鬆重回原址,即無此爭議。困難就在於,目前的空間環境,重回原址代價為何?首先是車站將正面鄰路,更有三分之一會突出於七條馬路交會口。此一全國也罕見的超複雜路口,長年來都是極難改善的交通要衝,車站落腳此處,即使大規模的路形、動線改造及交維措施,都難保當前的交通水準。其次是車站前方已無腹地,北投公園前端的噴水池就是日治時期的廣場,人們在此集結或等候限時專送機車,如今車流已非昔比,未來出入或欲在車站前留影的民眾,將直接與車行衝突。

此外,原址南側緊鄰的四及十一層高樓,是永遠無法擺脫的背景,壓迫著低矮木造車站。道路或可全盤改造,但私人樓房豈易拆移?重回原址即能獲致歷史之「真」,其環境與文化氛圍的「善」及「美」就不可得。兩次公民會議而待決的六方案,如以「真」為準,其實只有真與非真的選擇。我們面對的,或許是古蹟保存可否容受不得不的非真?以及,是否非真就是假?

當年修復溫博館古蹟時,尋無原始建築圖可考,三支煙囪僅從舊照推估比例高度,用途迄今是謎;樓梯位置不詳,參考同年代建物木刻仿製;彩繪玻璃更因遭竊,而悉依舊照複製,這些故事在解說時均會闡述,不減古蹟價值。北投湯守觀音像原應立在溫泉路上,但變遷流轉至普濟寺隱藏保護,回到原址恐立即被盜。這是古蹟保存難以為「真」的實例,但絕非作假,也都是一頁頁的動人故事。同樣的,若車站難以重回真址,這段力求真實的爭議,也是返鄉故事不會遺落的篇章。最重要的是,社區共同實踐文化北投的真愛,會陪伴車站超越時空。

無論何一方案,因為對車站的珍愛注滿了真實感情,她已是貨真價實的活古蹟,回鄉的故事體現了文化保存的核心價值--認同。給她一席美麗的草坪佇立、一個舒緩的空間伸張、一片開闊的天空,吾人更應突破文資法與實務的框限,在完成重組時給她新的身份:「新生古蹟」,去寫就北投文化運動的創新價值。終究我們都會老去,但百年車站才正要活出新生命,用法律保護她,確保後人能繼續愛她一百年。

(作者為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總編輯、管碧玲國會辦公室副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