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誰想讓台灣成為有體無魂的稻草人?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二○一五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僅卅三%企業領袖對未來一年營收展望抱持信心,幾乎只剩去年的一半。調查指出,企業領袖憂心紅色供應鏈崛起,法規過度規範,以及政府面臨財政赤字可能採取的租稅政策,稅負上升恐拖累競爭與成長腳步。企業界的憂心與本報日前指陳的台灣崩壞現象不謀而合,若無法解開此一困局,對症下藥,台灣經濟恐難回春。

台灣近月出口衰退,景氣燈號再現藍燈,來自中國、香港訂單銳減,更直接反映紅色供應鏈的威脅,部分企業家紛紛提出精闢的分析、批判與建言。遺憾的是,當家的國民黨,總統忙於慢跑運動爭取版面,黨內更為總統參選人問題亂成一團,上演宮廷權力鬥爭戲碼,以致未能召開產官學會議,或探視企業界聽取各方意見,討論產業發展政策及危機因應。只是由經濟部拋出所謂的「出口轉型新戰略規劃方向」,宣稱要以三路並進策略︰一、推動整體解決方案出口;二、啟動投資帶動出口;三、出口拓銷政策。此一政策規劃看似面面俱到、琳瑯滿目,什麼藥方都有,彷彿一本醫學寶典,但其實欠缺操作與執行的具體步驟、方法,只是過去政策拼湊而成,一種虛應故事的官場文化罷了。

馬政府經貿政策之所以無法奏效,癥結在於它與黑箱課綱一樣,把中國當成中心,台灣只是附屬品,認定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就是與中國連結。這套黑箱課綱型的經貿政策,自然產生了黑箱的ECFA、服貿、自經區,不管用什麼名義,都在期待中國的示惠施恩,因此每每中國稍微露出好臉色,便視為天大成就,大肆吹噓一番。殊不知,對應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在於研擬正確的產業政策,包括改善投資環境、培植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核心產業、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投資生產,以增加就業機會、帶動薪資成長。而馬政府傾中的經貿政策則是反其道而行,忽略自身的努力,卻寄希望於競爭對手,驅使我產業進入競爭對手的主場;在官方、消費者與市場氛圍均不利於我業者之下,陷入了十面埋伏的險境。

 圖為晶圓代工。(歐新社資料照)圖為晶圓代工。(歐新社資料照)

其實,在備受紅色供應鏈威脅之際,台灣仍有部分產業依舊發光發亮。在紡織、運動、休閒、車用零組件、工具機等產業,存在一些規模不大卻努力耕耘,如今已超越單純代工層次,掌握核心技術與創新,發展出差異化的隱形冠軍,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些傳產製造業歷經一波波科技新潮流及生產條件翻轉的衝擊,卻不怨天尤人,也不選擇外移這條最容易走的路,堅持打拚與創新,終於開花結果、闖出一片天。這些小而強企業的光芒逐漸被國人看到,在資本市場也得到肯定,以傳統產業之姿,擁有高倍數的本益比,乃是台灣產業發展指路明燈。他們的奮鬥、生存與發展之道,才是財經官員最該拜訪學習,做為政策研擬的參考,最有實務上的價值。尤甚者,台灣是小而美的國家,資源有限,必須依照自身的特性與條件來發展產業,不能與中國在產業規模及成本上硬碰硬,而應避其鋒銳、輕騎出擊,以規劃出最適合台灣產業發展的型態。

南韓近年來熱中推動FTA,經濟卻未見起色,最近更陷入低迷,出口已連續數月衰退,顯然FTA並不是提升競爭力的保證。南韓總統朴槿惠一再提倡創新產業,認為南韓製造業已失去競爭力,此亦凸顯FTA雖打開市場,仍需強大產業才能發揮功效。反觀馬總統滿口FTA,卻忽視產業壯大才是真正的續命仙丹;若無強大產業,即便有FTA,也只是拿到市場通行證,卻無貨品可賣,或者賣的是沒人要的低劣產品,即使簽了全世界的FTA又如何?更何況,馬總統眼中的FTA,實際上是與中國簽署經貿協議的代名詞,FTA被如此窄化,就成了向中國傾斜的賣身契;如此一來,台灣必然變成中國的奴僕經濟,產業成為中國的製造機器,隨之政治也會喪失自主運作的空間,主權也將淪為破舊的店招。至此,台灣這個獨立國家,將形同有體無魂的稻草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