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亞太地區制衡中國的新氛圍

◎王景弘

尼克森打開中國之門時代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以玩歐洲勢力均衡著稱,當年提出兩個戰略佈局,其一是聯中制俄(二十年後,可能要聯俄制中);其二是權力多極,由美、俄、中、日及歐洲「五極」相互制衡,以維持世局穩定。

美國已無聯俄制中選項

這套地緣政治策略,聯中制俄只延續到卡特政府與中國建交;雷根接班便正面挑戰蘇聯,以雄厚經濟及科技能力,發展戰略武器,造成蘇聯體制的崩潰,冷戰結束,美國居超強地位。

在亞太地區,中國曾分別與美國及日本簽署「反霸權」條款,以制衡俄國,但舊蘇聯瓦解後,俄國威脅解除,中國的新危機是體制的內爆。鄧小平力主韜光養晦,以穩定與經濟發展為重,不強出頭;他的後繼者卻大舉建軍,要打破戰後秩序,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

美國人不信任俄國,對中國則常帶浪漫想法,容易接受聯中制俄,但在舊蘇聯瓦解,中國「崛起」之後,情勢不同,中俄又搶先和解,美國聯俄制中的政策選項已不存在。

強權敵友組合重回冷戰

美國國力消耗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長期戰爭,致大國的相對國力發生變化;中國自命崛起,要改變美國建構的國際體系與秩序,使強權制衡的敵友組合回到冷戰時代的狀態。

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戰終戰七十週年的活動,莫斯科定五月九日舉行紅場閱兵,廣邀各國元首出席,但西方國家都不捧場,主要角色將是中國的習近平。中國選在八月慶祝「抗戰勝利」,美國與日本拒絕參加,主角是俄羅斯的普廷。

打敗日本的要角美國,不但不參加中國的慶典,反而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問華府,給予國會演說的殊榮,並修改共同防衛大綱,擴大日本對安全事務的參與。

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宣戰;戰後日本從敵國演變成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密切的盟國,而美國選擇不參加戰時盟國的「戰勝」慶典,要與戰時敵國強化以中國及北韓為假想敵的防衛協議,這種變化不能說不大。

中國並未朝向良性發展

歐巴馬政府的重新平衡亞太地區,和美國學界智庫重新思考亞太策略,都是因為中國建軍、激發民族主義以便對內壓制,和以武力衝撞現狀的擴張行為所引起。它在釣魚台海域不斷試探與挑釁;在公海、公空挑釁美軍巡邏機艦;在南海搶佔島嶼及資源開發。

以聯中制俄為核心的美中關係正常化,有很大成分是以相信中國會朝向良性發展為基礎,但中國的國際及國內行為,證明西方中國事務專家對中國的信心、假定與預期都落空,他們開始勇於認錯,檢討對付中國的新戰略。

最典型的是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新著 《百年馬拉松》,承認中國通對中國的浪漫假設都是錯誤:中國並不如預期走向民主、負責任及合作、中國鷹派勢力並非弱勢、中國並沒有變得更像美國。白邦瑞現在更認定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策略,都以欺敵為上,從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一直在進行百年馬拉松,想在二○四九年建國百年,國力超越美國。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親中國的外交關係協會,新近發表由布拉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及特利斯(Ashley Tellis)執筆的報告,主張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包括建立美國與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及台灣更密切的戰略關係。

平衡中國崛起的大戰略

這份報告坦言,建立對中國大戰略的核心是要平衡中國勢力的崛起,不再協助中國已有的優勢,因為中國已有一項大戰略,企圖以對內壓制、對周邊國家安撫,鞏固其在國際體系的地位,以取代美國成為亞洲最重要大國的地位。

反映在官方態度,新任國防部長卡特四月首次出訪,只去日本與韓國,五月將訪問新加坡會晤東南亞國家領袖,及訪問印度,而國防部點名俄國、中國、北韓及伊朗是對美國具敵意的網路侵襲國。

美應與台灣關係正常化

對中國幻想破滅,主張修正對中國戰略,倡言與包括台灣在內的民主國家建立更密切戰略關係,這是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重大變化。中國要打破戰後秩序及地區現狀,明顯挑戰其與美國及日本簽定的反霸權條款;現在美國沒有俄國牌可以打,既要團結民主陣營制衡中國,便應該考慮早日與民主化的台灣關係正常化。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