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老師的身影

◎ 鄭皓中

那天晚上好冷,立法院外時而飄落綿密細雨,時而稍歇。

我們各個套上不透氣的塑膠雨衣,席地而坐,看著講壇上輪番發表意見、激勵士氣的參與者疾呼、振臂。往左一瞥,在人群中我看見穿著黑色大衣的陳尚志老師,他正坐在人行道邊,雙手握著一個未開封的暖暖包,似乎不知如何使用。
圖為野百合學運成員高舉當年「全國學生運動聯盟」旗幟,力挺太陽花學運。(資料照,記者陳怡靜攝)

陳老師是二十五年前野百合學運的參與學生,曾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運動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未來人生發展將因今日對社會運動的投入而有所不同。正要走過去教陳老師如何使用暖暖包,就有另一個眼尖的學生替他把那層早已被他握到發皺的塑膠封袋拆開了。

於是,我兀自陷入沉思。沒有媒體、沒有鏡頭,且在群眾面前陳老師總是沉默寡言不搶風采。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一個事務繁忙的教授願意與他的學生一起踏上街頭,在寒冷的雨夜裡靜待黎明?這個問題就這樣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一角,直到最近,我才終於有了答案。

學運結束後回到往常生活,其實一開始有點難以適應,翻閱當時的日記,其中有一天記錄著「從學運現場回來後,一顆心一直靜不下來」。社會運動對參與者產生的副作用我們無法否定,但是它的正面影響力卻遠比副作用深遠廣大,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因為在幾個月後,我深深感受到若要與韋伯所說「合法的暴力壟斷者」也就是國家相抗衡,知識的武裝相當重要。就我對自己的要求,要想發起或是參與社會運動,若是缺乏論述力,那是絕對行不通,而且毫無責任感的。因此,我開啟了長達八個多月的自修生活,在圖書館裡把一切學過的、沒學過的政治知識讀過一遍、兩遍、三遍,除了順利考上理想的研究所,成為準研究生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待政府作為、社會事件的眼光能夠比以往還要深入。

今年三月十四日參與反核遊行,當然,陳老師也沒有缺席。他一直是我的榜樣,一個論述力與行動力同等優秀的公民。國家需要反對者,政府需要專業批判家,這是我的結論與答案。

(作者就讀中正大學政治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