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育 不容市長和稀泥

◎ 張淵盛

人物「銅像」從來就不是價值中立,任人詮釋的物品。它與一般歷史遺蹟不同,它本身就是為彰顯特定價值而創作、而持續存在。只要它仍原貌原地留置,它就仍是「使用中」,它仍在傳達塑造者所欲傳達的理念。德國會保存希特勒的毒氣室,卻不會在公園裡放置希特勒銅像;二二八當天蔣介石的行館與文物沒人破壞,「蔣介石銅像」卻被噴漆、KUSO,道理在此。

當蔣介石銅像置於公園,公園的產權所有人是市政府,市政府在自己管理的公共空間裡展示蔣銅像,即是展示市政府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政治價值的選擇。當政權遞嬗,繼任者可以移除,有能力移除,而「選擇」不移除,即是以服從的方式表達對前任執政者價值的繼承與支持。

當蔣銅像放在校園裡,就是展示現任執政者的教育理念,不須推諉給歷史。以嘉義市的嘉義中學而論,該校在二二八事件中傷亡枕藉,校方卻以銅像「紀念」二二八元凶,因為銅像矗立在那裡,就是校方教育理念的明確展現。

如果校方留置銅像的理念與原初設計者不同,應該以石碑、以文字在銅像旁公開表達自己的態度,展現自己的詮釋權,而不是期待某位特別有深度、有獨立思想的教師以之為教材,從事批判式教學,因為這類型的教師並不必然伴隨銅像,永遠存在。

無論校園或公園,沒有額外詮釋的蔣銅像若以原貌原地留存,即是服膺原設計者理念的表示,其理至明。

是以,蔣介石銅像的留存、移除與翻轉意義後的留存,都是執政者價值取向的明確宣示,沒有模糊空間,如柯文哲以和稀泥的態度帶過,實不可取。尤其校園內的銅像代表教育理念的傳達,必須嚴肅以對,教育理念從來就不是數人頭可以決定的事,要不在旁立碑重新詮釋其教育意義,要不移除,不然即表示蔣介石的「精神」,仍是我們希望下一代學習的榜樣。請掌權者思考轉型正義,早做決定。

(作者為中學國文教師,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