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蘭
卑南遺址出土文物的歸屬爭議,在十五日已由台大人類學系主任謝繼昌與史前博物館館長臧振華聯手搬起紙箱,象徵文物由台大正式轉交給史前館。
這場文物保存和討還之爭持續近二十五年,看似已屆宣告落幕時=, 儘管台大人類學系已釋出分批歸還的首次行動與善意,「台東討壺怒吼聯盟」十六日仍堅持北上;前者宣稱自九十七年止將移交所有卑南文物,後者堅持今年底以前應全數移交完畢。
聯盟更指出,倘若台大沒有給予具體交代,繼續假學術之名扣留台東古文物,聯盟將率領原住民到台大校園「欣賞杜鵑花」,必要時還要丟擲施咒、下蠱的檳榔作為懲戒,不排除進行更強烈的抗爭。
史前博物館成立目的乃是為了肩負卑南文物的公眾教育職責。但九十年七月完工開幕後不久即發生火災,甚至造成前任館長被彈劾,彈劾理由認定為該館水電工程尚未驗收即開幕試營運,且移動消防設備,導致錯失滅火時效。
這場火災被一方詮釋為由於卑南文物無法如實地回來展示,祖靈沒辦法回來因而發出怨憤,才導致發生火災意外;另一方則將此看待為館方不具專業管理的象徵。
台大以學術研究之名照護卑南文物,並發表多篇技術報告與論著,但卻遲遲不願實現移交的承諾,徒落鴨霸竊佔的惡名。究竟「哪裡才是延續出土文物價值的最好所在?」乃是兩造相互不信任的起點。
直言之,卑南文物原為部落與族群所共有,無論是史前館或台大人類學系均非文物所有權人,卑南族祖先文物被展覽於博物館,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知識與教育來源,但族人卻得要進館才能參觀與感受,以慰過往文化生活的哀思。
史前館裡少見卑南文物,早為人所質疑,且未能充分承載當年賦予該館的使命。而博物館究竟該扮演教育角色抑或是學術研究角色,在卑南文物回家後,將呈現出一道多元可能的曙光。
由於史前館不乏台大人類學系出身的後進,曾經是師生鬩牆爭端的卑南文物,藉由台大人類學系師生合作,是否可能共創史前館的教育願景,活絡學術生機,端賴諸位能否捐棄過往紛爭,重新構思合作研究的方式。
一則可兼顧學術研究精神,開發與建構文物所蘊藏的歷史意義;二則讓大多數未能閱讀學術論著的常民,亦得以習得卑南文物所彰顯的文化深意。期待明年在史前館舉辦的「南島文化節」,能在卑南文物回家的歡欣鼓舞中一同歡慶!
(作者為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