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吳介民/工資時光機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工資反映一國的經濟水平,也反映所得分配結構,冰冷數據中暗藏許多故事。「工資倒退十六年」很嚇人,卻是事實。2012年,台灣勞工平均月薪是37,346元(不包括加班費與年終獎金等),以1981年作為基準年,調整通貨膨脹因素後,這份薪水只相當於21,972元。

過去十幾年,上班族購買力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倒退,但總體經濟仍有成長,電子科技產業也持續發展,房價飛漲,豪宅林立,反差很大。為何一般勞工日子變壞?藉由分析三十年來的平均薪資趨勢,能看到更完整的故事。

圖表顯示,從1981到2012年,實質平均月薪總共成長129.5%;同時期GDP總成長452%。三十年間,工資經過一段時間快速增長後逐漸趨緩,2003年爬到頂峰後開始衰退。這個趨勢足以娓娓道來台灣政經發展的三個年代。

工資增長的黃金年代

第一個階段從1981到1991年,GDP年平均成長率是7.7%,薪資實質總成長91.4%,勞工購買力增加將近一倍。當時正處在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的頂峰,「台灣製造」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暢銷歐美市場。聞名世界的「明星產業」包括:製鞋、電風扇、雨傘、自行車和縫紉機等等。眾多勞工家庭收入向上流動,「黑手變頭家」不是夢。這是台灣工資增長的黃金年代。這個階段恰好是政治從威權轉向開放,自力救濟社會運動蓬勃,民眾要求政府制止環境污染,勞工向資方催討加班費和年終獎金、要求調薪,民氣昂揚樂觀。大約同時,台幣大幅升值,進口消費品變得相對便宜,中產階級購買力提升。

自滿的年代

到了第二階段,工資成長明顯趨緩。從1991到1999年,平均薪資實質成長合計22.0%,與上一階段91.4%形成強烈對比,而同期GDP年平均成長率仍有6.3%。社會財富的餅持續膨脹,但分給勞工的部分相對縮水。為什麼?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夕陽工業」開始外移,台灣的代工業,從傳統產業轉向資本密集的電子電機產品,這類產業不利於「黑手變頭家」的創業模式。翻閱舊報紙,「大陸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新詞彙,報紙經常刊登憂慮「產業空洞化」的專文。但當時的憂慮直到1990年代後期才變成嚴酷的現實,電腦資訊業隨著製程的成熟,陸續移往中國,追逐更低的工資。倒是同一時期,台灣傳統產業的專業加工能力持續精進,例如螺絲業,仍有不錯的毛利,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這是民主化的年代,也是社會運動的黃金年代,性別平等、照顧弱勢、社區營造、生態保育、教改等成為主流論述,全民健保也開辦。政治領域以穩健的步伐開放選舉。總體而言,安逸而自滿的氣氛瀰漫於「中產消費社會」。

挫折的年代

第三階段從1999年到現在。1997-8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台灣雖然在短期內受傷不深,但長期來看,未曾從谷底強力反彈。這個階段,持續「脫工業化」,服務業佔就業人口將近6成。從1999到2012年,實質薪資成長率是負1.7%。2000年,在國民黨分裂局面下,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開啟政黨輪替,但經濟卻處於低檔狀態。

此階段,雖然GDP年平均成長率仍有4.0%,但薪資不升反降,受到幾股力量的左右。第一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彈性僱傭、派遣工、時薪制暢行其道,大大削減資方的勞動成本。第二是經濟開始大幅依賴中國,總體依賴度從1999年的18.3%,升高到2011年的38.0%。與中國高度經貿「整合」帶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影響,工資更加停滯不前。

對台灣而言,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相當程度意味著「經濟中國化」。台灣接單、海外(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也造成國內就業機會萎縮,帳面上的GDP與勞工所得脫鉤,整體所得分配更加惡化。「22K」、「崩世代」、「啃老族」等流行詞彙紛紛出現。中年失業、青年貧窮化、「勞動貧窮」都是晚近浮現的問題。

在「挫折的年代」中,對比「中國崛起」的意氣風發,使人產生「不靠中國就沒飯吃」的想法,中國政府藉機對台灣執行收買策略,使得「中國因素」可以長驅直入。

懷舊與依賴沒有出路

在第三階段,政治上歷經兩次政黨輪替,政治學理論將之視為「民主鞏固」的指標,反諷的是,這幾年卻呈現「民主倒退」、「威權復辟」的各種徵兆。儘管經濟成長早已趨緩,有權有勢者卻想分得更多,藉由徵收土地、都更等技法,對平民百姓巧取豪奪。

景氣低迷,有人懷念起威權強人時代的高成長,這其中存在錯誤歸因。事實上,經濟不可能永遠高成長,懷舊與依賴,都不是解決之道。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台灣的國民所得換算購買力平價指數,將近四萬美元,排名世界前二十;平均工資,大約名列全球前三十。這數字似乎不差,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第一,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勞動貧窮人口增加,但是,稅收結構仍在偏袒有權勢的上層階級;同時,媒體廣告收入泰半來自房地產業,政治被財團代理人綁架,政客不敢開罪富豪、不敢打房。第二,迷信高資本投入的「高科技產業」,而且過度集中於電子業。事實上,曾經創造台灣奇蹟的中小企業,有不少根留台灣,持續在升級,保有相對優厚毛利與高附加價值,創造了「像樣薪資」(decent wage) 的就業機會。

十多年來一般上班族調薪困難,近年來基本工資加薪幅度被譏為「一天還加不到一顆滷蛋」。為工薪大眾找回失落的黃金年代,不只是產業政策的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