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邪惡的平庸性

◎ Edmund Ryden SJ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猶太人大屠殺,與中國或台灣的距離非常遙遠,雖然如此,《平凡的邪惡》這本書將顛覆你對歷史的刻板觀念,可能是你遇過最嚴峻的閱讀挑戰。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並不認為本書所討論的納粹份子艾希曼是十惡不赦的魔頭,甚至,她也不覺得猶太人大屠殺是歐洲中世紀以來迫害猶太人傳統的延續,這一點讓當時的猶太人非常難以接受。她認為大屠殺不僅是侷限於特定的國家或時代,一旦人停止思考,大屠殺就有可能重演。

本書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在於鄂蘭於書中提出的「邪惡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她認為邪惡根本平庸無奇:邪惡無根,像是細菌沿著潮濕的表面擴散;邪惡亦無本,缺乏深度,連惡的深度也沒有。但如此無根無本的邪惡,會引起的血腥殺戮。

書中主角艾希曼,追隨當時的主流偏見:既然政府說猶太人不是德國人,那當然不能把他們當成德國人;政府說猶太人是壞人,他們當然絕非善類。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認為凡是被判死刑的人,便必定是的壞蛋,或凡是原住民,就必定是酒鬼,或凡是外籍勞工,便一律屬雞鳴狗盜之輩,如果我們這樣想,那便與艾希曼犯了相同的錯誤,「道聽塗說」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此外,既是道聽塗說,便沒有人需要負任何責任。

鄂蘭在一場演講中談到邪惡的平庸性:「在最後的分析中可發現……我們判斷是非對錯時,關鍵在於我們選擇的同伴……如果不願或無法選擇理想的學習典範或同伴、不願或無法決定該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這便形同一塊絆腳石,單靠人類無法撼動這塊絆腳石,原因是構成這塊絆腳石的並非人類或人為動機,這就是邪惡的可怕與平庸。」只要我們不再質疑那些政治常態、只要我們不再關心那些事不關己的議題、只要我們漠視他人需求,邪惡的勢力便會開始大舉擴張。學習以批判性眼光檢討社會現象,這樣你便知道該選擇與哪些人在這塊土地上共存共榮,這便是本書最重要的意旨。

鄂蘭寫作本書時,種族滅絕罪已載明於國際公約中,大家都認為類似猶太人大屠殺這種浩劫,不可能再重演。卻沒預料到後來柬埔寨赤柬領袖波爾.布特(Pol Pot)會發動種族滅絕,波士尼亞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非洲盧安達(Rwanda)會爆發集體屠殺。因此,雖然本書某些細節仍有待歷史學者、政治哲學專家或人權律師進一步斟酌,但已奠定無可取代的經典地位。(作者漢名雷敦龢,東吳大學人權學程兼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