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實習醫師的工作壓力與心血管疾病

◎ 林煜軒

歲末寒冬裡,許多行業因為年關將近,拼命加班超時工作,心血管疾病的案例頻傳,甚至連醫界也不例外。繼筆者去年探討實習醫師值班對身心層面衝擊的論文刊載國際期刊《壓力研究》(Stress)後,近期又一篇長期追蹤工作時數和心臟自律神經功能與憂鬱情緒的論文,被另一國際知名期刊《心理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接受刊登。

這份研究對平均每週工作86.7小時,每個月需值10班的台灣實習醫師,進行長達一年的追蹤發現:男性醫師在實習第6個月後,「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這項保護性指標比起實習前已顯著降低、第9個月後,另一項保護性指標「副交感神經功能」也大幅下降;至第12個月時則出現顯著上升的憂鬱症狀。研究中使用的「心率變異性分析」是一種早在數十年前,心臟科醫師就用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例如心肌梗塞後病人的「心率變異性」越小,之後的死亡率也會大幅提高。

去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大型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也證實超時工作和輪班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確認了工作時數和顯著增加身心負擔的時間點。值得注意的是:實習第6個月心臟自律神經已開始耗弱,第12個月憂鬱指數才上升。換句話說,在身體已經出現狀況半年後,才有主觀的情緒反應。從預防醫學的角度,要察覺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半年就產生的身體變化,以目前「一年一度」體檢,可能會為時已晚。

對照國外大型研究中,美國醫師早在實習第3個月的憂鬱症狀已顯著高於實習前;實習階段自殺念頭的量表分數比實習前增加3.7倍。反觀台灣的醫學生經歷無數大小考試的洗禮,塑造完美主義、過度謹慎的性格,加上醫病關係日趨緊張,甫入職場更是如履薄冰,遇到壓力時常把「吃苦當作吃補」的優良民族性,卻正是心身醫學觀點中,容易造成憂鬱症或心血管疾病的典型性格。而且許多研究結論告訴我們:憂鬱症患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反之心臟病的患者也較容易得到憂鬱症。

這篇論文在投稿時,其中一位審稿者似乎對台灣實習醫師的工時大感驚奇,要求我們應另以一整段的篇幅詳細介紹台灣實習醫師的工作時間表。事實上,上述的工作時數,僅是醫院規定的作息時間。醫師是責任制的工作,實際工作的時間,超過以上描述;相信每個行業也都有類似這種不為外人道的壓力。期待這份本土研究不僅呈現台灣醫療人員工作環境的艱辛,也呼籲社會大眾正視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重要議題。(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部總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