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恬昕
中國唐朝王冰序《素問》:「且將升岱岳,非逕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無舟莫適」即「烏櫓莫濟」。「無…莫…」即「烏…莫…」。「烏」,烏有也,無有也。「櫓」,進船具也,引申為船舶、工具、方法、要領。「莫」,無也,勿也,不可也。「濟」,成也。「烏櫓莫濟」,沒船無法渡河也。引申為行事不講求要領、敷衍應付,無法成事,其義著而賅也(參考張壽仁《台語「烏櫓莫濟」正義》,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三號,蘭臺出版社)。
「烏櫓莫濟」比「無舟莫適」典雅,更把北京話比下去。了解「烏櫓莫濟」之後,台灣人,你今後講台語會再自卑嗎?
台語是一種多元、豐富的語言。但是,外來政權長期污名化台灣人及台語,在政治、教育、媒體等長期刻意誤導下,講台灣話、唱台灣歌竟被視為「低級」。台語真是如此齷齪不堪嗎?「烏櫓莫濟」的例子,可以讓講台語的你挺起胸膛嗎?(作者為國小代理教師,新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