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臉書自殺與救命

◎ 張書森、程綺瑾、葉兆輝

日前將自殺歷程上傳臉書的不幸個案,成為頭條焦點新聞。近年來快速普及的網路使用和社交網站,與防治自殺有何關聯?

臉書是全球最大社交網站,在台灣有超過一千萬人註冊使用。在臉書上吐露悲觀想法、憂鬱情緒,甚至自殺念頭、自殺行動的報導,也在全球各地出現。當有網友將自殺行動上傳,顯然有立即生命危險時,通報警方固然可能挽救生命,但有更多在網路上表達憂鬱與自殺想法的人,無法全靠報警來提供協助。

臉書用戶平均有一百三十名臉書「朋友」,且每人每天平均使用臉書一個小時,這讓網友及專業機構有支持與幫助流露悲觀和自殺想法者的機會。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曾經宣導「一問二應三轉介」自殺防治守門人的技巧,包括主動關懷、積極聆聽、回應與陪伴,以及適當轉介專業機構等,可為網友及親友所使用。台灣許多機構,包括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也在網路上提供憂鬱症與自殺防治相關知識及求助專線。美國自殺防治生命線與自殺防治基金會,都有專屬社交網頁,包括臉書網頁,台灣自殺防治機構,包括各縣市的自殺防治中心,或可考慮成立與經營類似網頁,發展針對網路世代的自殺防治策略。

雖然臉書使用者眾,但恐怕只有少數人注意到,當有人在臉書上流露自殺傾向時,按下網頁最下方的「使用說明」(Help),可以一路通向「舉報濫用或違反政策」、「幫助發佈自殺傾向內容的用戶」、「我如何幫助 Facebook發佈具有自殺傾向內容的用戶?」等頁面,提供網友相關建議,以及通報管理者的功能,讓管理者可給予適當處置或轉介。

然而,這一波媒體報導的若干內容,卻讓人十分憂心。臉書上的自殺歷程本來僅有少數網友能讀到,然而媒體的大幅報導,卻讓許多不必要呈現的細節進入所有閱聽人的耳目,尤其是自殺方式的詳盡描述與圖片呈現。全球許多研究,包括台灣研究,都顯示媒體對名人自殺、以及危險自殺方法的詳盡報導,會引發仿效現象。近年來燒炭自殺成為台灣最常見的自殺方式,也與媒體過度報導有關,值得所有媒體在選擇報導方式時深思。

(張書森、葉兆輝任教於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程綺瑾為港大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