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共大戰略:稀釋台灣

◎ 呂一銘

如果台灣還停留在中國打台灣或買台灣的思維,就落伍了。因為類此的看法都不如「大量移民或通婚」,來得更令人驚心動魄!因為這招完全合乎現行兩岸交流的法理條件和人權理念,誰敢說在兩岸如此「和融」的氛圍之下,不能來台投資、觀光、居留,甚至通婚?因此,台派恐須冷靜研訂新策略,因應新局。

如《財訊》雙週刊七月號報導,在馬政府對中國大開放氣氛鼓舞下,中資、陸貨、中國人士將大量來台,而在台北市鬧區亦將會出現「中國街」(其實目前已有類此現象)云云;北京萬通集團董事主席馮侖猶在台北表示,未來台灣可能成為中國人士移民首選地點之一,在在顯示大舉移民來台潮即將發生,使台灣「質變」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事實上,台灣的經濟命脈和主權,在「後ECFA」就已成了中國的囊中物。此連國際媒體如《經濟學人》都有中國「經濟讓利、政治得利」的看法。再看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卿施大偉(David Shear)本月七日在華府表示,目前無意與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只希望透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強化雙方經貿關係。不難想見,中國對台灣與各國洽簽FTA的強硬態度,包括必須在「一中」原則下始有轉圜空間,否則免談,即使「吳胡會」的結果亦是一樣,或許頂多會「恩賜」台灣與若干經貿小國FTA之類的甜頭,給馬一點面子。

中國對台灣顯現的是財大氣粗,人口眾多,財富雖多集中在十三分之一人口,但企業家全聽命共產黨政府,如今一聲令下,這兩年各省的領導已大多先後率團來台洽談投資合作,顯已成了統戰考績的競賽。

問題是,當移民潮蠢蠢欲動,中國「錢來、貨來,人也來」後,國共兩黨聯手炮製的這種「蠶食鯨吞」效應,手段合法、合情,但勢必稀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機會與權益;且涉及台灣國土、環境、社會資源,甚至財政的承受能力,以及永續發展的人口規模考量。國共的大戰略,也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台派的對策在哪裡?

ECFA的經濟效益,被鋪天蓋地的政府廣告與置入性行銷放大了;但是ECFA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衝擊,被掩蓋了!在當前國共聯手製作的「溫水」之下,台灣人能有多少自覺和警惕,會不會像青蛙一樣茫然,恐怕得到五都選完,才能看出端倪。

(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