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恐怖主義第四波?

◎ 林泰和

近日美國南加州橘郡發生歷史上首次中國統派組織成員對台裔美人進行恐怖攻擊的不幸事件。隨後又傳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疑似遭人恐嚇揚言「炸掉大樓」之相關訊息。不禁令人擔憂,台灣是否即將出現由中國極端統派勢力掀起的第四波恐怖主義浪潮?

綜觀歷史,台灣自1949年之後,一共出現三波恐怖主義浪潮,分別是首波以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的國家恐怖主義,其次為以台獨聯盟為主的組織型恐怖主義,以及民主化後以個人為主的孤狼型恐怖主義。

1947年中華民國國軍對於台灣人民進行大肆屠殺之後,1950年之後,隨著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藉由《戒嚴法》、《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相關法令,將「國家恐怖主義」逐漸「制度化」,透過警備總司令部、保密局與調查局等國家機關與組織,對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生命財產,進行嚴重迫害。

傳統上,恐怖主義的發生,源於國家的壓迫。在中華民國政府威權獨裁的「白色恐怖」統治之下,1970年代之後,「台獨聯盟」組織成員,為反擊國家恐怖主義,因此發展與執行恐怖活動。1970年4月台獨聯盟成員的「刺蔣案」與1976年10月的郵包爆炸案,是為兩起典型的恐怖主義活動。

1980年代末期,隨著台灣本土政黨的成立、蔣經國總統逝世以及首位台籍總統李登輝即位,台灣邁向本土化、民主化與自由化的道路,台獨組織暴力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逐漸化於無形。1990年代,隨著全球化加速,台灣邁向本土化與民主化,台灣第三波恐怖主義浪潮,逐漸以「孤狼型恐怖主義」為主流,例如2003的白米炸彈案、2004年的「三一九槍擊案」、2005年12月的「反獨炸彈案」與2014年的台北板南線的「捷運殺人案」,皆屬於此波浪潮的恐攻事件。

恐怖主義是一種政治暴力,主要源於政治壓迫,因此「恐怖分子」或是「自由鬥士」的定位,端賴於所支持的對象是壓迫方或被壓迫方。以色列的比金、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及南非的曼德拉,都曾經是恐怖分子,但最後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此次在加州台灣人長老會教堂所遭受的恐怖攻擊事件,是由拉斯維加斯「中華統一和平促進會」理事所為,目前總會會長由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擔任,副會長尤權更是中國統戰部部長,2020「統促會」被美國認定為中國的外國使團,並受中國統戰部控制,因此與中國政府有極密切的關係。

恐怖暴力的特質是,殺雞儆猴與殺一儆百,在認定為敵人的群眾中,以暴力製造恐懼(「迅猛滅獨妖」),威脅信奉台灣價值的團體或個人,要絕對服從在中華統派的信念當中,否則加州長老教會遭恐攻,就是本土社團未來的下場。無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如今都是民主化國家,政治上的不同理念,理應透過體制內管道,予以表達、溝通或和平競爭;企圖以恐怖暴力,遂行其政治理念,尤應嚴厲譴責,依法處置。

鑑於全球抗中陣線逐漸成形與鞏固,「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國內政治意識型態高度對立,因此以中華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為主導的政治極端勢力,是否即將在台灣掀起第四波恐怖主義浪潮,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持續關注與嚴加防範。

(作者為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