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海水淡化廠的糾結

◎ 張炎銘

新竹台南二座海水淡化廠環評初審上週通過,個人心頭矛盾糾結。

在水利機關服務三十多年,我原是反對在本島設海淡廠。因為台灣雨量豐沛,即使最枯旱年全台平均也有約一千六百毫米雨量;前年中部地區百年大旱,也仍有超過一千四百毫米。若有龐大蓄水空間,不但能降低洪峰、蓄豐濟枯外,原水利用重力輸送,水質佳、節能又經濟。而海淡水一噸要耗四度電,成本太高,也不環保;海淡廠應僅適合雨量缺稀的澎湖、金馬等離島。

但水庫建設漫長又所費不貲,也一直受環保爭議困擾,而水資源需求卻逐漸攀升,科學園區、工業區逐漸開發,這些用水事涉國家經濟發展,更需要穩定供應,因此新竹、台南海淡廠早就規劃,新竹也有模廠,不諱言是為了穩定竹科、南科用水需求。

海淡耗能的問題,因台灣未來風力發電可稍獲彌補。主因台灣有明顯豐枯水期,枯水期恰是東北季風盛行時,大量風力發電後若無龐大蓄能設備也浪費,將這些能源用於海淡廠算是一舉二得,而豐水期海淡廠則降載,更是必要明智之舉。

海淡廠建造於海邊,地勢較低,若要將產水供應於都市工商使用,除要輸運管線,也要動力成本,因此要用海淡水來解決台灣水資源匱乏,並不實際,充其量只是供應附近地區或大廠商自行建設使用(如台塑六輕),其角色應算是穩定供水的備援。

二座海淡廠都遭受鹵水排放質疑。鹵水排放影響可做數模驗證,通常很快擴散,影響不會太大。記得以前台大環工所曾研發鹵水零排放,是否技術尚未成熟,或實驗尺寸放大遭遇困難而並未應用到此二座海淡廠?

以「雞蛋不要放同一籃子」觀點,水源開發多元化絕對必要。但一切工程講究經濟性及益本比,多元化目的是因地制宜,採當地最佳方案。海水淡化從經濟面不如傳統水源,從環保面不如再生水,其最大優點是水源穩定且不虞匱乏、建廠迅速,但該發展到多少,應有個限度,不能誤認是萬靈丹。

個人可理解政府為科技重鎮用水穩定的不吝投資,但國人也應了解每種水資源開發都有其優缺點,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