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經濟、防疫並存的台灣模式

台灣本土疫情再起,加上中國、香港的失控,全球最嚴格「清零」的國家、地區,再也阻擋不了疫情的傳染,未來防疫政策如何演變備受關注。目前看來,大規模爆發的中國、香港仍堅守「動態清零」,不惜封城管控,犧牲經濟、民生;反觀台灣,雖然疫情升溫,但社會並未出現驚慌、躁動現象,亦未提升三級警戒。對此,閣揆蘇貞昌明確表示,將採用經濟跟防疫並存的台灣模式;衛福部長陳時中則強調大方向以開放為主、朝正常生活防疫來做努力。對照之下,中國仍舊維持清零的老招數;台灣則採取務實態度,將無症狀、輕症、重症分流,確保醫療資源足夠應付病毒,並維持社會、經濟的正常運作。

全球疫情延燒進入第三年,仍然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但很多國家不再以龐大的病例為異,如南韓每日數十萬例已成常態,世界已有四億九千萬多人感染,台灣要單獨成為「世外桃源」、「人間淨土」,已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今是台灣採取務實防疫的時候了。首先,吾人必須正確理解「與病毒共存」或「清零」的不同意涵,不宜輕率貼上標籤,如批評共存政策是消極不作為,而清零則是正向負責任的態度。兩者的區別只是因應不同階段的防疫需求罷了,並非對立矛盾的選擇。例如在疫情初爆之際,醫界並不清楚病毒的性質,且其致命性高,更無法立即研發出有效疫苗,因此只能採取人類對付瘟疫的傳統作法,如隔離、消毒、維持社交距離等,並且採取高度控制的手法,減少人員的接觸與流動,甚至停止一些非民生必要的商業活動,以遏阻病毒的傳播。這時候追求的目標必定是清零,不能也不會是與病毒共存。及至各種研究成果出爐,多種疫苗、藥劑研發成功,而對病毒的了解則更加深入,使得疫情掌控更加容易,社會經濟的衝擊也在降低,與病毒共存於是成為成本最低,效果更佳的防疫政策。

然而,「與病毒共存」或「清零」之所以成功,必要主客觀形勢齊備。台灣去年五月第二波本土疫情爆發時,採購疫苗只有少許到貨,民眾並未具有強大的免疫力,且當時病毒致命性高,重症、死亡居多,民眾聞疫情而色變,根本不具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當時若貿然採取開放政策,恐怕釀成重大死亡,不但經濟將受到重創,人心亦必惶惶不安。然而,此波疫情來臨,台灣則已條件具足︰其一,一、二劑疫苗覆蓋率逾八、七成,唯第三劑只破五成,仍待加緊施打;其二,此波流行以Omicron變種病毒為主,特色是傳播率高,但重症率低,感染者以無症狀、輕症居多,使得新冠肺炎近似流感,因此在衡量民眾健康、經濟效應與社會生活的得失,採取「與病毒共存」乃是最適合的政策。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一日至四月一日,本土病例累計一三七○例,有三名中重度患者,其中一個病例死亡,中重症比例○.二二%,而九十九.七八%屬於輕症或無症狀。因此,與其將多數人力、醫療資源放在「清零」,不如在無、輕、重症之中作好區隔,重點在治療重症,才能達到最好的防疫效果。而且,只要重症死亡案例不要劇升,民眾就毋須驚慌,尤要者,完整施打疫苗,保持良好的公衛習慣,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與經濟活動。

其實,不論與病毒共存或清零,台灣防疫的最大破口在於政治惡鬥陋習,政客與網民往往不以專業的方法與觀點來評論,只是採取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在這一方面,政客與網路酸民的表現無異︰就是指揮中心說東,他們就要往西;指揮中心要清零,他們就說要與病毒共存,一旦指揮中心態度走向開放,他們就必定站在質疑的對立面。客觀數據凸顯台灣防疫成績世界第一,他們卻仍然挑三撿四、吹毛求疵;全世界不幸染疫死亡達六百多萬人,沒有哪一國家的人民要求執政者負責;台灣死亡八百多人,他們卻要衛福部長陳時中揹起罵名。如今,台灣採取務實防疫,政客卻要求中央清楚說明會有多少人染疫、死亡、經濟損失,這種全世界沒有人答得出來的問題,分明就是擺爛、胡鬧。

全球疫情是否將走到盡頭,誰都無法預料,但新冠肺炎流感化,似可確定。全球走向開放、重新恢復交流,乃是必走之路。台灣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但長期鎖國造成的封閉狀態,卻加深與世界接軌的難度。台灣以經貿立國,且內需市場規模不大,必須與國際密切連結,才能助長經濟發展。因此,採取漸進式與病毒共存政策,讓商業、供應鏈與庶民生活都可以常軌運作,恢復正常化,台灣才可脫胎換骨、浴火重生,成為東亞最閃耀的明珠。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