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經濟發展的底氣

去年以來的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中,猶如暗黑宇宙中的一盞明燈。尤其經濟,出口頻創新高,內需消費與投資熱絡,研調機構紛紛將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四、五%,股市也飆上一萬七千多點的歷史新高。如此榮景短期間似乎可以持續,這是台灣人的福報,但是,吾人也必須居安思危,正視一些不能輕忽的警訊。

首先是台海爆發衝突的危機。今年是中共建黨百年,為了神化中共與習近平的「偉大、正確領導」,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武力謀取台灣顯然已經提上中南海的議事日程。近來中共軍機艦無視美、日、歐等民主大國的關切,依然持續侵擾台灣,便是其「武統」野心的赤裸裸顯現。而中共擾台,明顯是一種衝突邊緣策略︰一方面測試盟友協防台灣的決心;一方面則意圖造成擦槍走火,刺探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與意志。坦白說,台灣歷經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後,早已脫離「國共內戰」格局,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與中國沒有歷史恩怨,也無敵意,因此不可能主動挑起紛爭,如此的守勢地位似乎讓中共的粗暴舉措更加肆無忌憚。誠然,台灣社會日趨穩定與成熟,對於外在無理的挑釁,可以淡定以對。這是可喜之處。但是,吾人也必須認清,中國積極對外擴張,國際的新冷戰格局已漸形成。上波冷戰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新一波冷戰的最大威脅卻轉變為中國。不幸的是,台灣生死交關的大敵,恰恰就是紅色中華帝國;對於這樣的敵人,台灣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建立在對於危機的有效控管與應對之上。

其次,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能否順利轉型,將是台灣繁榮得以持續的關鍵。疫情以來,台灣經濟脫胎換骨,不論實體經濟或是金融市場,均有強勁表現。但是榮景的背後,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卻是重大隱憂。在川普啟動、拜登延續的美中貿易戰脈絡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與「去中化」是兩大軸線。而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佔據了樞紐地位,尤其美國推動的可信賴半導體供應鏈,台灣一直是重要的合作夥伴;然而,在「去中化」議題上,台灣卻扮演了極尷尬的角色。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既受益於美國的去中化,承接了許多意外的訂單,但是台商擁有的技術,以及在中國市場的深耕,也讓中國企圖借道超車,利用台商填補美國制裁的空缺。台商這種左右逢源的優勢,換個角度看,何嘗不是一種夾心餅乾?近來與被美國列為實體清單合作的台灣IC設計公司,獲利來源斬斷,正遭逢跌價的巨大損失,印證台灣漸漸失去兩邊得利的機會,將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尤有甚者,在去中化的大潮中,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竟然有增無減。根據財政部統計,二○二○年台灣對中國(含香港)出口達一三六七.四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值的四十三.八%,較二○一九年增加了十四%,這樣的增幅在疫情之中益顯突兀。雖然在中間財與最終消費財的區分下,可以發現台灣輸往中國的電子產品大部分是中間財,也就是從台灣進口電子零配件或半導體去組裝或製造成終端產品出口;而台灣輸往中國的高科技最終消費財,僅占六.三%而已,可見在產業鏈上是中國需要台灣,而非台灣依賴中國。儘管如此,中共眼裡是沒有純粹經濟邏輯,可以運用政治力去介入干預,甚至切斷這樣的關係,而不會將經濟的損失列為優先考量。此所以,兩岸貿易明明就是中國有求於台灣,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依然虛張聲勢,嗆聲「沒有大陸帶動,台灣二○二○年經濟難以維持正增長」。而中國停止台灣鳳梨進口,以及對澳洲的貿易制裁,正好反映這種以政圍商的霸道思維。

總之,台灣在疫情的考驗中欣欣向榮,固然可喜。但是,國人不能自滿,必須正視一個險惡敵人當前的事實。此刻台灣的經濟展現了強健的體質,乃是數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卻仍必須更加精進,與全球密切接軌,多元發展,分散風險,以防一旦中共使用非理性的抵制手段,仍有其他市場可以接續、填補。這樣台灣的發展才會更有底氣,更能永續成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