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韓國產業策略與新潮流

■ 林濁水

洪奇昌接任海基會董事長,民進黨不願「背書」,洪辯解他兩岸經貿立場並非盲目西進,而是審慎的「積極定位、自信開放」。新潮流所謂的積極定位,是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全球分工的產業價值鏈中,為台灣尋求一個合理的定位。

回想韓國克服金融危機後,接下來幾年中,三星、LG、現代躋身世界著名品牌,韓國經濟成長率領先台灣,於是台灣朝野競相引用韓國來批評對方。藍營說韓國崛起於投資並搶佔中國市場成功,李前總統和黃天麟前輩則指出是韓國把資金留在國內做技術升級。如今比對各項數字,藍營是錯了。但奇怪的是,二○○四年起韓國投資中國開始超越台灣,對了的韓國為什麼倒過來學錯的台灣?

這矛盾如從全球產業鏈上角色定位的變化便可了解。九○年代三星也曾大舉以中國為終端市場而投資中國,但以失敗收場,於是對中投資不前。但韓國幾年經濟復甦後,製造業人事成本和中國差距拉大,雙方出口產品的競合指數又隨著上升,和台灣九○年代電子業面臨同樣處境。去年產業資源部在評估後,認為只把中國視為危機無濟於事,應面對製造業生產設備持續向中國移動的趨勢。湊巧的,在其產業前景策略中提出了跟新潮流過去在全球化中重新定位的主張頗有類似:新的定位站在台商既有的全球運籌營運模式上,韓國則自我定位為全球產業聚合者。

這樣的定位,是將基礎市場界定在先進國家,而中國則是生產基地,韓國重新大舉投資中國。但這既和以前的三星也和藍營以搶佔中國這塊「世界最大市場」不同(恰巧謝長廷也認為中國是世界最大消費市場),也和台商以電子代工營運為主的全球運籌不同。因台商產品由國際大廠採購而行銷全球,韓國則有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和行銷通路。同時產業不限於電子業,還包括諸如汽車業等。

另外,這報告在二○○六年初提出,當時中國內需市場較小,如今情況已有不同,但,前景策略的大架構仍不需更動,先進市場仍屬基礎市場,但對新興市場也做區隔性處理而納入了。

韓國又指出,前景雖如此規劃,卻不能忽視製造業外移空洞化和失業的數據,應採取各項彌補策略,其中一環是發展研發與從製造業的組裝加工擴散出來的服務業,與藍軍建立在香港模式以「海運中心」發展出來的服務業不同,也當然和藍軍只要三通就天下太平的幼稚全然不同。

看到韓國的前景策略,一則以喜:從全球趨勢中來自我定位畢竟和新潮流所見略同;一則以憂:韓國舉國合作,規劃之完整與想像力非我們能及。所以台灣應在對的方向上再加油,不要在舊議題上再虛耗。(作者為前民進黨籍立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