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歌仔戲.跨性別表演.理想異性的夢

◎ 林榮淑

歌仔戲為台灣土生土長劇種,剛出世時,演員全是男生,旦角由男生反串。一九二○年代,女性開始登上歌仔戲舞臺,仍以「男扮男、女扮女」演出型態為主。台灣光復前,查甫小生還是多於查某。一九四○年代,女生地位提升,戰爭期間男丁又較缺乏,女性有更多演出機會。光復後,女扮男裝成為主流。二戰結束,凌波第一個反串梁兄哥,性別翻轉表演,空前轟動,女串男漸為戲曲主流。日本寶塚和台灣藝霞歌劇團演員全是女生。

跨性別表演西方亦有案例。英國伊莉莎白時期就是由男演員扮演女性角色,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由兩位年輕漂亮男演員扮演熱戀和殉情。京劇藝術四大派鼻祖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及張君秋,清一色是男扮女裝。

今年,台北市歌仔戲觀摩匯演入選團隊「新聲劇坊」《新.大登殿》,全團全是男生,另有跨足數項劇種「金麟劇團」《憶昔當年一穆桂英》,主角穆桂英由男生擔綱。

「新聲劇坊」《新.大登殿》,全團全是男生。(圖:新聲劇坊)

女扮男有利舞臺互動,愛情戲拉扯擁抱演出更自然。已婚婦女可以公開對男性角色/歌仔戲小生情感崇拜/偶像傾慕,較無傳統禮教壓力。女小生更具文質彬彬、情真意摯男性形象,建構一種較為尊重與平等,且相互理解與支持性別關係,隱匿女觀眾理想投射,此模樣比真男生還是真女生更讓觀眾愛慕。歌仔戲女扮小生已是它的一大特色。

跨性別表演在戲劇中造成新鮮感,反串演員也可藉機學習其他行當和異於自身性別地位諸種技能,磨練演技更上層樓,不同的詮釋方式擦出豐盈異質火花,充實創新角色的風格。

內行人觀戲看的就是男人如何演女人,女人如何演男人。演員舞台形象和真實形象之間反差越大,越能顯展演員功力。跨性別表演實際上展示了一個理解和認知異性的過程。靠心理體驗或性別認同,表演技術更加熟練掌握,更加靈活自然運用,才能實現戲曲表演最高理想——傳神。

戲劇是造夢的藝術,舞臺世界折射庶民在現實世界的焦慮和慾望。據此視角,戲曲跨性別表演可看作是在性別觀念單一而刻板社會裡,演員和觀眾進行一次無意識的集體突圍,編織一個關於性別多元小夢。

(作者為台北市教師退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