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在地的歷史,流亡的歷史

一九九○年代,台大歷史系教授鄭欽仁引述的「命運共同體」概念,謝長廷在他的《新文化》雜誌,多所運用、發揮,李登輝也以「生命共同體」的倡議。民進黨人的政治改革運動、李登輝帶領中國國民黨的改革,都重視建立台灣認同,都努力建構台灣的共同體條件。

流亡殖民群落執著於流亡意識、著重流亡的歷史。昔日,白先勇筆下的「台北人」,官宦世家、將軍族加上優伶,在台灣海峽這岸的臨時首都,宴飲中流露失去京華風雲的愴傷,留下「天龍國」特殊族群的幽黯魂靈。白先勇以作家之筆,留下他父親白崇禧相關的歷史三部曲,多少為先人吐了被蔣鄙夷的怨氣。比起蔣家,白先勇的筆或更勝劍。張愛玲小說也多浮世流亡的愴傷,不在台灣卻映照流離心靈。

白先勇雖沒有政治力,他筆下的文化力道,撫慰流亡的心。但比起雷震、殷海光、傅正⋯等知識分子的動人心跡,缺少的是在地鑿痕,《孽子》是另一種形貌。台灣或許只是某些流亡群落暫厝之地,共同體未盡形成。頗多在台灣的中國文學意味著這樣的心緒,彷彿局外人,冷眼民主化、台灣化。

一九六四年,彭明敏以參贊中華民國的國際關係法理與現實體認,與兩位台大學生共同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成為階下囚,亡命他國多年。雷震《自由中國》的反攻無望論,也有牢獄之災。有良心的人被黨國政治迫害,這就是在黨國體制下的中華民國形成困境的緣由。

李登輝已辭世,他「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引語,鑑照台灣民主化的信念。同齡的彭明敏仍常關心台灣民主化、自由化之路,寧靜革命之路仍須台灣人民自救運動信念不息。台灣獨立為一個在國際有地位的新國家,是生活在台灣已在民主、自由的人們,共同的心願。

流亡的歷史不盡能轉化在地的歷史,部分是殖民意識作祟,一些虛浮流亡殖民群落的文化人,以虛飾美文裝腔作勢。龍應台的文化性和馬英九的政治性就是寫照。這樣的流亡中國心常帶有殖民性,影響新認同的形成,阻礙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