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民主之風 山高水長

在風雲變幻之際,李登輝先生溘然長逝,正好凸顯他的高瞻遠矚。他為台灣奠基的民主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在地緣政治翻頁瞬間,幾乎無縫接軌到民主陣營的新價值體系。 (法新社)

「民主先生」,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昨晚以耆壽九十八歲辭世。綜觀他的精彩人生, 「聖經」有一段話很足以形容:「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從「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到領導改變台灣「場所的悲哀」,李先生所留下的豐富遺產,勢必會在未來的台灣滔滔長流。

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統治,李先生壯年以前,頗有無法為自己土地奉獻之嘆,然而,他卻不失其志地淬鍊自己。終於,從農業經濟專業開始,獲得機會進入公務系統,從而因為忠於職事,受到蔣經國注意。於是,從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在蔣經國的支持下,按部就班接受政治培育。最後,蔣經國晚年,排除其他黨內菁英、台籍人選,拔擢李先生擔任副手。從各種資訊研判,一九八八李先生繼任總統,接班並非偶然,而是蔣氏的深思熟慮。這位接班人,也確實將蔣經國晚年的轉向發揚光大,有助功過參半的蔣氏在台灣留下溫暖的背影。

不過,李先生時代的展開,仍經過一段慘烈的黨內鬥爭,對台灣往後的政治分合影響深遠。蔣經國晚年的改革,比較像是線頭,而把整條線拉出來的,則是李先生。他接班,不只接下權力,也接下改革的棒子。從終止萬年國會,台灣直選立委,到憲法增修確立國家空間,到一九九六總統直選,「中華民國到台灣」,演進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告別「南京法統」,「告別動員戡亂」,國家身分存疑的中華民國,逐步在台灣獲得民意基礎,乃至民進黨也轉而與中華民國化解對立,走上「中華民國台灣」之路。

有些外來者不滿,李先生的本土化作為,減損他們預期的利益。其實,他擔當外來者與在地者的橋梁,以「台灣人/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三合一角色,著手解開積怨已久的二二八情結,促成外來者與在地者的和解共生,這對結合新來後到打造台灣命運共同體,具有跨越歷史斷層的里程碑意義。包括這個問題在內,李先生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總相信民主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外來者的意識形態,在地者的悲情糾結,都交付給廣大人民來衡量,讓他們來扮演終極裁判。事實證明,這是代價最低的方式,也創造了無法複製的「寧靜革命」,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潮流中,推進台灣躋身民主國家行列。

相信民主,部分來自美國大熔爐的讀書生活經驗,部分來自中國古典時代的民本主義,當然還有他本人的基督深度信仰。李先生的政治遺產,如果要扼要描述,「主權在民」四個字,無疑是貼切的字眼。黨國,威權,並沒有被李登輝正面摧毀,某種程度他也不無舊時代的氣息。但,李先生堪稱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關鍵之處是他也將自己的主張與行動交由「主權在民」仲裁。從此以後,台灣的民主活力,無人能擋,順民則昌,逆民則亡。而他也一再提醒同胞,勇於心靈改革,承擔主人責任,將台灣帶往正常、優質的國家境界。

至於兩岸的交往與可能性,李先生亦復遵循「主權在民」的金科玉律。所謂的「國統綱領」,將此一原則擴大到中國概念,截然不同於此後國民黨人只求統一不談民主。這就等於是以民主實踐跳脫中華民國與台灣獨立的內耗,也以民主實踐來處理兩岸統獨的僵局。可惜,專制中國不接民主的招,「專制統一」成為唯一的政治想像。卸任後,「民主先生」繼續勇往直前,他的民主理念與民意脈動互相共振,維持台灣主權獨立現狀、追求台灣國家正常化、台灣人民自決前途,蔚為潮流。台灣意識深入人心,形成堅不可摧的屏障,儘管北京威脅利誘,仍在西太平洋屹立不搖,且隨著地緣政治劇烈變化,台灣成為遏阻專制霸權的民主堡壘。

在風雲變幻之際,李先生溘然長逝,正好凸顯他的高瞻遠矚。他為台灣奠基的民主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在地緣政治翻頁瞬間,幾乎無縫接軌到民主陣營的新價值體系。假使台灣還停留在威權主義、亞洲價值,二十年來尤其當今面對專制中國的進擊,台灣恐將更加招架不住。而瞭望未來,往往也會引人歷史沉思。李先生有其主體性,但他也對「蔣經國學校」念念不忘。蔣氏早年固然有其幽暗紀錄,但他建設台灣、革新保台,開放兩岸往來卻拒絕北京招安,以及「蔣經國式台灣認同」,讓李先生加上民主價值走出了自己的路線。不過,李先生並沒有終結中國國民黨,他離開後該黨揚棄本土、擁抱中共,未能隨台灣民意與時俱進,這也許是李先生無可奈何的遺憾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