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七月的台灣,不僅天氣熱,政治也很熱,台北尤其如此。完全執政的民進黨週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口號不變,黨內從中常委、中執委到中評委選舉的派系合縱連橫,也依舊沒變。在國會,朝野政黨為了監察院人事案爭鬥不已,打了幾場架,本週還將為司法審判改制,場內場外繼續熱烈攻防。

七月天的高溫,主要是外在因素,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不退。政治的發燒,卻完全是內在而人為的,從民進黨的黨職權位競逐到國會朝野互鬥,莫不如此。政治進入熱季,政治人物和政黨多著眼於政治得失,國家社會的人民頭家卻不能只在旁看熱鬧,要關心的基本問題是:從威權走向民主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民主進步了嗎?

國會的場面最有代表性,也最廣受矚目。以立法院處理監察院人事案為例,「美國之音」的報導以「立法院再爆肢體衝突」為題,BBC新聞標題只說「混亂中通過」,但影片中台灣國會議員有如野孩子或流氓打群架,一方向主席台投擲水球,另一方以雨衣和白板阻擋的鏡頭,如實傳播全球。「紐約時報」刊登「路透」發自台北的電訊稿,稱「台灣是一個喧鬧、有時失序的民主,拳頭相向與粗暴的抗議行動並不罕見」。

監察院人事案引發爭議,幾家世界知名媒體的報導,只突出肢體衝突的場面,對民主台灣的國際形象毫無加分。誠然,台灣國會演出全武行,多年來如此,早已司空見慣,但其一再演出且宣於國際,該問的是:我們的民主文明了嗎?民主的諸多定義中,至少包括「以數人頭替代打破頭」,何以台灣民主化這麼多年,政黨已數度輪替,國會卻仍不斷上演打破頭的場面?做為民主殿堂的國會,認真審查、理性辯論、協商妥協、程序正義等基本要務,何以仍未能取代赤裸裸的打群架?五院之一的監察院不論是否要廢,何以監委人事竟不能經立法院實質審查而全數過關?

再看民進黨。歷經選戰大勝,執政版圖擴大,政黨支持度提升,邁向完全執政的第二任;相較於在野黨的孱弱,這個本土政黨氣勢如日中天。然而,「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絕對不是好事者大做文章的劇本題目,而是十九世紀英國史家艾克頓(Lord Acton)的至理名言,歷來很少政黨及政治人物有例外。週日的大會,民進黨重申「清廉」等口號,或有「不忘初衷」的意味。

不過,政治口號可以喊得冠冕堂皇,實務上仍須禁得起檢驗才算數。這方面,執政黨存在不少有待檢驗的問題,黨內派系是其一。民進黨二○○六年在黨大會中,曾通過「解散派系」案,禁止以派系名義設辦公室、招募成員、對外募款,黨內公職人員也不得加入派系。十四年後,該黨仍以派系林立著稱,且派系之間為爭權奪利的醜陋演出,常令人瞠目結舌。

同樣被指「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言行不一,見諸司法審判改制。「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建立『陪審』制度。」明載於民進黨一九九九年的「行動綱領」第二十八條;其黨團多年來也主張陪審制度。如今「國民法官法」捨陪審而偏參審,兩相對照,昨是今非,民間及司改團體譁然。監察院制度及人事案亦然,多年來倡言廢除,如今提名提滿,且人選爭議多,政治誠信備受質疑。現實上,政黨不是不能改變主張和立場,但要拿出必要而明顯的道理,與在野及社會溝通說服;最忌橫柴入灶、展現權力的傲慢,那是走向腐化的踏腳石。

另一方面,民眾對政治人物的表現,看在眼裡,其實仍有公評。半年多之前有民調顯示,台灣人民認為政治人物重視專業倫理、值得信任的比率僅二.三%,遠不及醫師的信任度七成;五成六公眾指各級民意代表最重視「個人利益」,僅九.三%認為是「國家利益」。公眾對政治人物缺乏信任,不認為多數民代能善盡維護全民利益之責,既反映民主現狀令人難以滿意的現實,也凸顯了政黨和政治人物不能恣意妄為;台灣民主有相當的自動防腐機能,眼睛雪亮的人民隨時可能反撲。

民意如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即此之謂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