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高教展望》台藝大校長陳志誠︰學生藝術素養應「加值」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記者賴筱桐攝)

學校助奠定良好基礎 與產業鏈接軌

記者賴筱桐/專訪

已有六十五年歷史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是國內表演藝術科系的龍頭,對於藝術教育向下扎根,台藝大校長陳志誠認為,現有教育體系太著重學校課程,想要把學生打造成「完人」,不如給孩子更多時間、空間來學習音樂、繪畫或欣賞電影等,從生活中培養藝術素養,並與藝文生態體系鏈結。

培養國際觀 鼓勵跨校選修

面臨少子化,陳志誠指出,教育部每年公布各校報到率,台藝大一直名列前茅,招生人數未顯著下降,但確實不能只看近期效應,隨著知識水準提高,學生素質也應「加值倍增」,學校必須幫助學生奠定良好基礎並與產業鏈接軌,才能學以致用。

他舉例,舞蹈系在一、二年級需多元學習,建立學科基礎,三年級開始與舞壇的產業鏈結,編舞需要小型排練空間,舞蹈成型後要有四、五百人的中型劇場,如是大型國際化創作,更需千人以上表演廳,學校都盡可能滿足需求並支援,讓學生進社會前,可充分了解表演藝術的產業環境,有助「加值」。

台藝大也鼓勵學生跨出校園、放眼世界。陳志誠指出,台藝大與台大、台師大、台科大策略聯盟,他上任後將每科系學分數減二十%,鼓勵學生到他校跨領域選修,彼此學習可補不足;此外,台藝大在全球有多達二一二所姊妹校,學生從大三起,可透過短期交換或攻讀雙學位等管道出國深造,培養國際觀。

授課數減少 不利藝術教育

對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藝術教育,陳志誠則指出,原本九年一貫課綱「藝術與人文」領域最多可四節課,但新課綱「藝術領域」僅三節,還要融入道德實踐、科技資訊等項目,相對於語文、數學等主科時數不變,藝術教育推動反而不利。

他也呼籲,資訊爆炸時代,靠背誦、填鴨的教學模式已不可行,藝術教育首重培養EQ、審美觀與身體感官經驗,例如歐洲小學,週一到週五大多只上半天課,學生下午就到藝文機構學鋼琴、繪畫或看電影,可由老師陪同在美術館實地教學或參與劇場演出。

真金不怕火煉 不怕沒出路

外界對藝術工作者常有「前途堪憂、就業困難」刻板印象,陳志誠則說,台藝大畢業生有六成是上班族,三成是多元文創工作者,一成專心創作,並非學藝術者就會經濟較困難,尤其各縣市近年積極拓建文化場館,他反而擔心人才不足,例如台藝大開設古蹟藝術修復系,畢業生供不應求,在各行業中只要能名列前茅,就是社會需求人力,藝術也是同樣道理,真金不怕火煉。

保障藝術工作 政策待改進

但他也感慨指出,藝術教育不能只聚焦學校,還要配合國家政策,保障藝術從業人員的工作權與文化權,建置完善的產業環境。

在法國當畫家,財產所得可以申報最低稅率,買顏料或辦展覽都可抵稅,甚至提供社會住宅,租金只需市價三分之一,巴黎能躍居藝術首都,就是政策創造有利環境;反觀台灣,藝術工作者各自奮鬥,政策說重視藝文,但許多預算及資源還沒完全到位,還未提供足夠保障。

另外,藝人徐若瑄以研究自己作為碩士論文主題引發爭議,陳志誠則說,大專越來越多的技術型論文,制度是源自歐洲,非台灣首創,希望跳脫學術理論,著重在創作實踐或技術面實務研究,找出具價值的範例建立典範。

相關影音:徐若瑄技術型報告惹議 歐美早施行

他說,該論文應不是以徐若瑄本人為課題,而是研究她作為演員的身分及作品,客觀探討其創作、審美經驗、表演藝術的歷史脈絡等,這是有趣的題目,且被研究者是作者本人,更能避免「隔靴搔癢」問題,若進一步針對論文架構、研究方法、文獻探討進行思辨,不失為一篇好的論文。

相關影音:作品、演員當研究課題 發掘創作經驗

相關影音:被研究者等同作者本人 避免隔靴搔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