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習近平「國進民退」的真正意圖

美中貿易戰延燒,加劇中國經濟下滑,中國歐盟商會則提出一帖解藥,呼籲中國進行國企改革,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否則中國國企將耗盡民企金融資源、破壞供應鏈,進一步損害中國走弱的經濟。歐盟商會指出,外企在中國營運最主要障礙就是中國國企,中國國企享有政府優惠待遇,扭曲產業的競爭。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國企改革」,使外國企業更處於不利地位。

美中貿易衝突的焦點,在於中國以高市場准入門檻及強迫技轉等,建構了一個貿易壁壘高築的封閉市場,使得外企無法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而在這個封閉市場內,國企乃是經濟的主體。不過,外界常惑於少數在市場保護中成長的中國巨型企業,例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誤以為共產中國已轉型為私人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實際上,國企一直是中共經濟的核心,未來更會在習近平強力推動的「混合所有制」之下「做混、做大、做強」,完成吞食績優民營企業,及「國進民退」的總目標,成為中共專制統治最堅固的經濟支柱。不可否認,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動力來自於其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外界所稱的「共產黨資本主義」,抑或「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特色,即是掛起自由市場的招牌,但經濟發展方向的主宰、資源分配,與企業所有權,則是牢牢控制在中共手中。而且,就像一國兩制實質上是一國大於兩制,最後甚至變成一國一制;所謂國家資本主義,也是國家大於資本主義,最後只會剩下國家壟斷而無自由市場,回歸到計畫經濟的本質,再與專制統治結合,形成超完美的數位專政體制。

社會主義講求公有制,而中國到了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才促成私營企業冒出嫩芽,及至朱鎔基擔任總理,方始開啟國企私有化之門。然而,在國企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的過程中,卻出現共產黨權貴與國企經理人利益輸送,對國家資產進行五鬼搬運,形成了龐大的紅色資本家與紅色家族,但一般民眾則淪為無產階級。其實,國企私有化的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加入世貿組織,因為WTO接納中國的前提,即是以十五年為期,中國必須建立市場經濟,意即取消計畫經濟及實施國企私有化。但是,中共為了鞏固政權,是無法容忍私有制的,等到如今經濟壯大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上部分民企績效傲人,乃生覬覦之心,便以國企改革之名,假借「混和合所有制」混淆視聽,意圖來吞食私企,讓國家全面掌控重要企業。

因此,「國企改革方案」具有兩個重點:一是併吞績優民企,規定國有資本「通過市場化方式,以公共服務、高新技術、生態環保、戰略性產業為重點領域,對發展潛力大、成長性的非國有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其中,這些私企所擁有通訊社群平台、大數據,及科技監控技術,才是中共掠奪的真正目標。其二,強化黨的領導,將黨的黑手伸進企業之中,因此方案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國企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而最近中共種種介入私企的做法,比如杭州市政府宣布將抽調一百名官員進駐阿里巴巴等一百家大型民企,做為「政府事務代表」;以及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聯想集團柳傳志等人「被退休」、「被卸任」,甚至很多涉及權貴資金的企業人士「被意外死亡」或「被抓」,在在印證中共所謂「國進民退」的真正意圖。

美中貿易戰若要解開糾葛,中國非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不可;而結構性改革的焦點之一,便是國企改革。事實上,國企改革不僅具有化解貿易爭端的功能,更是中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的正確做法。可惜的是,國企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負有對外援助及對內實施政治與社會控制的功用,是支撐中共政權的重要支柱,也難怪中共政權不僅不繼續走向私有化,反而企圖以公吃民,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變成一家股權集中於中共的控股公司。如此一來,這些績效堪慮的龐大國企,不但不具有提振經濟的功能,更與外企紛爭不斷,將使中國一直陷在內外交迫的困局之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