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我們與惡的距離》談大腦生病

◎ 陳柄辰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美國知名影評網站IMDb更以高達九.六分的觀眾評分推薦來肯定。這部劇以社會寫實、生活日常的角度切入,深入刻劃台灣社會長久以來避諱、畏懼的心理健康議題。

罹病與沒罹病、加害人與受害人,是「善與惡」的距離嗎?其實國人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充滿愛恨矛盾。筆者的身心門診,診診額滿的情況下,時常有苦苦久候的民眾要求加掛。奇特的是,雖然掛號人數眾多,精神科的等候區卻時常空無一人,患者寧可到遙遠的內外科候診區就座等待。

為什麼害怕被人知道?為什麼懼怕身心疾病?正是善與惡的標籤讓人卻步。大腦,如同人體其他器官,精密而有規律地運行。身體臟器若因某些因素偏離了它原有的功能,就會產生各式的疾病,衍生相對應的障礙。因此,大腦生病其實就如同感冒、糖尿病、高血壓一般自然,不需要避諱。

小鎂是筆者曾協助的一位患者。十七歲,就讀北部的高中。某日她被警察帶來急診,據報她走入海中被熱心民眾拉回安撫,但似乎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家住哪裡,以及怎麼抵達台東的海邊。家人連夜趕下來台東,但小鎂拒絕與家人回去。她稱不認識這些人,對家人所提供的生活照充滿困惑。醫學上稱這種突然對自身身分、記憶感到混淆或喪失的狀況為「解離」,是一種暫時失能的心理狀態。

前述的例子聽起來相當驚悚,但就這樣發生在一個平凡人家。事發前也都正常上課,沒有跡象。對身心狀況失常興起厭惡害怕的念頭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能接納包容、尋求專業幫助,其實康復就在咫尺。

經過適當的協助,小鎂已經康復復學,不須再服用藥物,依自己需要返診諮商。「興惡很近,與善更近」,只要願意伸出手,溫暖會接住你。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身心科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