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日前公布《二○一九世界幸福報告》,北歐的芬蘭再度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我國則位居第二十五名,高於排名第三十四的新加坡、第五十四名的南韓、第五十八名的日本,更遙遙領先第九十三名的中國。此一調查詢問受訪國人民對於社會安全、經濟和個人自由的感受,研究人員並且深入了解政府作為與幸福的相關程度、慷慨助人等善意的社會行為建立幸福社群的力量,以及資訊科技如何影響幸福。
民眾的打拚奮鬥就是為了得到快樂、幸福,因此台灣的幸福程度高居東亞之冠,理應獲得國人的掌聲與肯定。弔詭的是,台灣人民對此卻沒有欣喜之情,反而普遍陷入國內生產毛額(GDP)低度成長的憂鬱之中,對未來感到茫然徬徨。更令人不解的是,為何一個人民擁有高度幸福的國家,少數政客率爾拋出「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口號,竟然也能蔚為風潮,反而台灣醫療健保、社會治安與多元民主自由的成果卻受到忽視,以致讓政客得以假「拚經濟」、「賣東西」之名,為了區區數十億元的農產品採購意向書,居然大力讚頌九二共識、一國兩制,甚至可以放棄現有民主生活方式與國家主權,欣然接受投降式的和平統一,以及一個高度專制集權國家的統治?如此扭曲的心態必須深入探討,方可診斷出台灣社會到底生了什麼病,了解正確的解藥何在。
這種「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心態,在台灣社會其實存在已久,有著根深柢固的歷史脈絡與理論依據。在理論上,自計量經濟總產出的GDP調查方法出現後,各個國家與人民的國力與財富之評量有了比較科學與客觀的標準,由此衍生的國家與人均GDP排名,成為國家富強與否的專業認證標籤。因此,無論集權或民主國家的統治者,均以力拚GDP的增長,做為獲取正當性與民眾支持的政績,於是拚經濟與拚GDP劃上等號,成為當代之政治顯學。然而,GDP所衡估者只是商品與服務之總值,並未包括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性與舒適度,而精神層面的感受亦未能反映其中。換言之,GDP只反映物質之數量與規模,而非品質之良窳,尤其制度之優劣與文明進化程度,更非GDP所能彰顯表徵。故而,可以說追求GDP成長,本質上就是一種「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思維模式。
除了GDP本身蘊含經濟至上的思維外,在台灣發展過程中更是充溢著「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淵源流長歷史。台灣數百年來常被外來政權統治,而被殖民者一向缺乏參與政治的權力,以免對殖民統治者造成嚴重威脅。譬如日治時期,台灣人缺乏參政權,亦無法議論時政,最明顯的案例即是在人才養成的教育系統中,台灣人不能進入法政學科學習,優秀的社會菁英因此大抵走入白色巨塔,成為醫生階層。台灣人可以經商致富,但不能參與政治,算是殖民統治下所謂「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典型。這樣的社會氛圍在蔣介石政權流亡台灣後,愈發嚴重,由於政治系統係專制獨裁,本無人民參與空間,加以省籍族群之間的矛盾,因此不論是統治者設下的嚴密羅網,或是家中長者的諄諄告誡,均是努力賺錢就好,最好不要「插政治」,以免惹禍上身。這種「政治零分、經濟百分」就是兩蔣統治術的白話版本。
台灣民主化之後,「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養豬統治術一度銷聲匿跡。豈料,近年台灣內外政經環境丕變,台灣經濟成長明顯放緩,中國經濟卻快速發展,對台灣壓力日益增大。特定政客、政黨更刻意抹黑台灣現狀,將民主政治常態的政黨較勁吵鬧,貼上搞文革、內耗的標籤,而宣稱中國在拚經濟台灣卻在拚政治,將成長疲態歸咎於此,因此巧妙操作出「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風潮。而此際政治零分的訴求有兩種意涵︰一是造成民眾對民主的厭惡;一是對中國則不提政治(其實是台灣主權、民主自由等主張),以免觸怒中國。由此可見,因為「政治零分、經濟百分」而捲起大浪的韓流,其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而是威權與統派思維的合流,更是暗黑歷史幽靈再現。台灣最寶貴的資產是由威權轉型為民主,如今「政治零分、經濟百分」的狂風暴雨吹襲,令人對台灣的未來不免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