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超級創新如何商業化?

◎ 梁化鵬

世界經濟論壇(WEF)「二○一八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在「創新能力」表現傑出,總得分八十.八,拿下亞洲第一,並稱台灣與德國、美國及瑞士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者」。這是台灣自由開放的多元社會使得人民思想燦爛的結果,然這些創新與創意最後到哪去了,是不是能夠商業化轉成實質的經濟效益,政府扮演關鍵的角色。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今年三月提出一項以群聚為概念的輔導計畫,名為「推動中小企業群聚加速創新商業化計畫」,這是以政府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的一項計畫,在創新過程中通常是孤軍奮戰的,當創新要轉成商業化時就不是單靠產品本身的創意就能成功上市,還必須結合產業夥伴,打群體戰才能提高產品商業化的成功機會。在技術面,結合相關產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產品的應用範圍,例如中部地區的機械工具機群聚就是群體戰典型代表,當一個創意概念被發展出來,周遭是不是有足夠的加工製造資源能夠快速地將創意實體化,加速產品上市時間,減少實體化過程中的錯誤成本,是支持創新的第一步。

光是有好的創新、好的產品是不足以商業化的,因此在管理面,還必須要有資金、品牌、行銷、通路等支援,這個時候政府的輔導就變得相當重要,但政府有足夠的資源嗎?別忘了還有學校資源,在大學中設立產學中心分攤一些輔導支援的工作,如工業設計、行銷、經營管理、法律諮詢等,不僅幫助創新商業化,同時也縮減學用落差,結合技術與管理各方資源,產業界、學術界、政府三方協力以促進產業價值提升。

(作者為中正大學企管系博士生、製造業主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