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閱陳茂雄、廖宜恩投書有感

◎ 鄭正博

綠營的情勢有點令人擔心,但這種現象不是根已壞,而是步調沒有統一。

先拿二十二日陳茂雄教授「誰是統治者? 誰是被統治者?」一文的用詞,他把挺蔡者稱為「保皇黨」,而反蔡者因此成為「反叛軍」,這個帽子扣下去不會太沉重嗎?我其實有我自己的觀察羅盤,依照學理以及她曾是談判專家的性格,沉穩應該是她的特性,而被稱為反蔡者,他們應該也是同一條船的,哪像是反叛者?難道聲量不同,就以為兩邊不在同一條船了嗎?這也包括同日廖宜恩教授投書「自救的號角」,他甚至認為「等待時機」常是不作為的理由。步調不同,可以切割得這麼嚴重?我有相當一陣子不敢多說話,也步入「沉默的螺旋」裡,但我不覺得是要跳船的人。

由於我曾長期從事輔導工作,加上對於文化問題有研究,整體說來會特別重視「療程」問題。畢竟整個官僚系統,統派的遺跡哪能短期清除乾淨?過度急躁,誰知道原先設計的目標,經過「人」手,還能維持想像中的樣子嗎?不怕欲速則不達嗎?

依照我與輔導界的同行,感覺與政治界刀切菜般的是非分明,確實在性格或處理習慣上有差異。譬如張天欽的案子,如果有輔導習慣的人,可能寧願等問題澄清,至少有習慣探索問題深度的傾向,也許可以讓問題處理得「圓滑」一點也說不定;畢竟基本上看得出來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哪需要以政治界的高道德自許?我也不認為自己一定對,但至少問題不是沒有解方。

我研究互補理論,知道這套理論不容易解釋清楚,因此我設計一套「剪刀論」,即認為普通人習慣拿刀切割,單刃刀的特性是刀要切的形狀已經由刀刃決定了,臨時改變方向不容易。但剪刀有上下兩片刀刃,象徵互斥的兩邊,但如果需要,隨時改變切割的方向是很方便的。不過怎樣拿好剪刀,讓兩片刀刃與要切割的材料配合得恰到好處,那就像小孩子必須練習一樣,不是想操作就能上手的。我由此象徵,台灣人如何讓看似無法並存的兩邊,經過「練習」以後,說不定就能習慣,免得又要被譏刺「攪砂袂作堆」了。

(作者為高雄中學前輔導主任,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