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樂見推動英語為台灣官方語言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週接受媒體訪問,回應工業總會建言,表示明年將確立政策,期使台灣成為中、英文雙語通行的國家。台灣戰後並未法定「官方語言」,但獨尊北京話為「國語」,強制且排他,成為實際上的「官方語言」。如今工商界建議、閣揆宣示,要推動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官方語言,我們樂觀其成。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文化的社會,具海洋國家的對外開放及開拓性。不過,戰後外來政權以威權手法厲行「中國化」,貶抑台灣主體與多元發展。表現在語言政策,把「國語」以外的各族群母語都當「方言」打壓。長期獨尊「國語」,造成各族群母語式微或瀕臨滅絕,以致不少台灣人既不會母語,也不通外語,凸顯了台灣社會被關入「中國化」鳥籠日久,國人視野窄化而內向,國際競爭力受創。

海洋國家的台灣,外向、開放、頻密與國際接觸,才是蓬勃發展之道。在語言方面,上一輩受過日本教育、如今是父祖輩的「多桑世代」,就是典範。「多桑世代」所通諳的語言,通常母語、日語、「國語」三種起跳;較諸戰後在「中國化」環境成長的後輩,只通「國語」,連母語都見棄,「多桑世代」的眼界、包容及文化傳承實踐相對寬廣,故能創造台灣經濟富裕及民主人權。就此而言,各族群母語的保存復振,並力求國際接軌,實係語言政策轉型正義所當為。

其中,母語攸關文化傳承絕續,英語則兼具國際性與未來性。

過去一百多年,英語一直是全球商業界的通用語,近年進入網際網路時代,英語繼續是首要通關用語,重要性有加無已。對個人來說,從就業升遷、吸收新知、國際溝通,英語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資產;哈佛大學五年前一項研究即指出,英語能力與個人收入密切正相關,也帶來較好的生活品質。

對國家而言,荷蘭、新加坡、愛爾蘭、以色列、杜拜等中小型經濟體,高度的英語普及率成為吸引外資最大特點,在國際通商及經濟表現很受矚目。要掙脫鎖定中國所導致的政經困境,不論提振觀光、發展新南向、連結歐美,台灣致力掌握國際脈動及市場,經濟科技向上提升,向世人展現軟實力,增進國際能見度,都須認真有效提升整體英語水準。換言之,揚棄獨尊「國語」,不再持續過去的錯誤而閉鎖,解放長期禁錮心靈與眼界的語言政策,積極開放向國際前行,我們的選擇再清楚不過了。

對於閣揆的「雙語國家」政策宣示,一週來出現若干異議。其中,有些論者把英語當官方語言與尊崇英美霸權相提並論,或為它戴上「去中國化」、「軟台獨」帽子,意識形態作祟的攻訐遠甚於理性討論。這些政媒或學者,有些是當年黨國當局強推「國語」、霸凌各族母語的幫凶幫閒,如今對語言政策的轉型正義及國際接軌努力說三道四,不知其可以。

另外有些質疑,指實施官方語言要所有官方文件備有中英文版本,浪費國家資源;也有主張先從增加英語教學課程及時數著手;還有人擔心孩子既學母語再加英語或導致多語混雜。這些疑問,賴清德三年前在台南市長任內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行動計畫」,就曾有所規劃面對,強調推動語言政策及學習難以一蹴可幾,重在靈活實用生活化,不斷累積。實務上,包括以十年分段實現目標,優先由政府部門做起,從小學扎根,鼓勵民間以雙語菜單、寺廟籤詩、計程車對話等生活實用為要。這一「台南經驗」應可在台灣全面推動之前,確實檢討修正調整再出發。

必須強調,要打造台灣為中、英文雙語通行國家,政府的周詳規劃、有效執行、帶頭實施自為基本工作,提出建言的工商界從實踐實用中推進,也很重要;日本本田(Honda)訂二○二○年實施英語為公司的「官方語言」,即為範例。企業界還應協助員工進修提升英語能力,也可把它列為升遷加薪的加分項目。同樣地,搶救母語絕非只是政府的事,家庭是延續母語最實在的場所;長輩費力地與兒孫「講國語」,不利母語傳承,最須避免。改變獨尊「國語」及「單語化」現狀,家庭及企業都要務實力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