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以自由市場方案應對美中貿易紛爭

◎羅曼(Walter Lohman)

過去幾週裡,美國與中國爆發類似貿易戰的爭端。此事的開端,在於美國指控中國未能解決智慧財產(IP)侵權問題。然而,正如對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其實無涉國家安全,與中國的這場準戰爭(quasi-war)也非關智財權。

那與什麼有關?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審視這場「戰爭」的支持者有何論點。他們可以概分為兩大陣營,即經濟民族主義者與地緣政治學家。

與中國打貿易戰或許會讓美國少數幾家企業得利,但也勢必會傷害到其他大多數企業、他們的員工,以及仰賴商貿自由往來的消費者。(法新社檔案照)

經濟民族主義者將美國經濟視為集體財(collective good)。他們言必稱「我們的」企業,不論其個人是否持有股份皆然。他們議論某些勞工必須犧牲奉獻,讓那些服務於更「關鍵」產業的勞工獲益。他們本質上是中央計畫(經濟)者(central planners), 尋求經由政府指令擴大美國工業產值,以重組全球價值鏈。

要判斷誰是經濟民族主義者,政黨歸屬並非一個可靠的指標。沒錯,他們在當前行政部門的上層堪稱主流,尤其是在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和商務部。他們顯然對一系列議題都有影響力,從前述的鋼鋁製品關稅、考慮徵收汽車關稅,一直到急遽增加的反傾銷案件等。然而,這些民族主義者事實上在左派陣營裡最如魚得水,他們據此對幾乎所有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表達反對立場。

美中政治分歧 不影響經貿

相對而言,地緣政治學家普遍屬於右派。他們與民族主義者共享相同的理念,定義經濟力量的方式也類似。不過,他們的目標不同。對他們而言,美國的經濟實力作為一個目標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與中國的大國競爭的必要條件(the sine qua non)。美國總統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是他們的宣言。這份原本擲地有聲的文獻直言,「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

可是,若非他們開出的政策處方造成實際影響,這一切都不過是政治學理論。問題在於他們的宏偉藍圖制約了美國人可以從組織企業、購置家用中獲利的選擇。

要對付中國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將美國人從市場提取的價值極大化,同時作為解決當前實際議題—即智慧財產在中國的安全—的基礎。

◎羅曼(Walter Lohman)

這是一套以經濟自由為核心的方略。

這套方略的第一項規則,就是「經濟歸經濟,政治是另外一回事」。在與中國交往時,美國必須將兩者分開,不能天真地混為一談。北京當局確實是以逼迫美國退出在西太平洋的領導地位為目標。說得更具體一點,在該地區的若干熱點(hotspots),包括台灣、北韓、東海和南海,以及印度與中國邊界,美國和中國的利益直接衝突。不過,美中兩國不需要讓這些分歧影響雙方的經貿往來。即使沒有出現新的複雜因素,光是經濟問題就已經夠棘手了。

或許有人會說,國家主導的中國式資本主義不會同意遵守類似的規則。可是,美國不需要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變得愈來愈像中國。這種混合式中國模式有其代價,某些已經昭然若揭,例如環境惡化與債務膨脹等。

中國智財權保護 排名居中

第二項規則是「開放市場要比關閉市場來得好」。倘若美國對中國的市場准入條件有意見,就應該在談判桌上攤牌,利用開放自身市場為籌碼加以解決,而非透過單方面徵收關稅來關閉市場。批評者會說,這招已經用過,證明無效,這話倒也不全是假。中方一再重申許多相同的承諾,卻從未兌現。不過,某些方面還是迭有進展,例如金融業。這樣夠嗎?不夠。然而,如果美國沒有認真談判,也很難創造出什麼成果。

第三項規則是「當雙邊談判失敗,就轉向多邊談判」。這意味著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相較於世貿組織目前被批評功能不彰,美國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的成功率更有說服力。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最近發表的報告顯示,在中國進入世貿後面臨的廿六起訴訟中,有廿一例「中國的回應是採取某些行動,進一步開放市場」。報告指出,「沒有案例顯示中國無視於對它不利的裁決」。但是,在世貿組織力有未逮之處—確實存在—美國應該和其他貿易夥伴,例如日本、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夥伴國等建立聯合陣線,修補世貿的不足。若美國也和這些友邦發生齟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讓我們回到與中國的這場準戰爭看來與智財權保護有關這件事。如果這真的是問題所在,能夠解決的自由市場方案是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尷尬的事實:將技術分享給中方的美國企業,並非都是無辜的受害者。相較於中國企業,中外合資企業詐騙外商的比例更高。對某些美國企業來說,與合作夥伴共享技術,乃其營運計畫的一部分。當然,一旦某家公司被選為投資標的,卻又被要脅必須接受新的要求,顯然並不公平。這正是中方的行徑惡劣之處。不過,重要的是必須搞清楚哪些企業是真正的受害者,又是哪些企業明知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卻仍選擇勇往直前。

其次,我們必須將中國的侵權行為置於某些脈絡之下。在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發布的「二○一八年國際智慧財產權指數報告」中,中國對智財權的保護與執法,在五十個國家中排名第廿五。誠然,對比於某些排名落居其後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和泰國,中國在智財權議題上的作為是壓力下的不得不然。但是,中國排名居中是好的跡象,顯示問題不像外界描述得這麼嚴重,因此是可以解決的。

削弱中國產業政策 不切實際

第三,進一步闡述美國向世貿組織申訴的案件。除了片面課徵關稅,美國也訴諸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此一情況表明,美方認為某些申訴內容並非世貿權責範圍,逕行徵收關稅因此有其必要。這種論斷值得以另一種角度來思考,例如歐盟也向世貿提出申訴,然其所涉內容更為廣泛,而且嘗試以不訴諸片面制裁行動來達成目的。

第四,在網路間諜活動方面,美國當然有權對從事竊密及/或從中得利的中國企業施加報復。美國應該點名這些竊取機密的企業,並給予適當的懲罰。

最後,行政當局必須清楚且堅定地以解決中國的智財侵權問題為目標,而非削弱中國的產業政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切實際—抑或磋商過渡性方案以減少貿易逆差—這同樣不切實際。聚焦於眼前的問題,並詳細設定希望達成的具體成果,談判才有成功的可能。

與中國打貿易戰或許會讓美國少數幾家企業得利,但也勢必會傷害到其他大多數企業、他們的員工,以及仰賴商貿自由往來的消費者。即使如此,貿易戰仍無助於解決中國侵犯智財權問題。要產生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儘可能降低因此造成的衝擊,我們需要不同的思維,亦即一套以減少國家主導規劃、更著重經濟自由為核心的理念。

(作者羅曼為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中心主任;國際新聞中心管淑平、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