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水窟 刺竹 相思樹

◎ 張國輝

最近媒體報導,為友善野溪,水保局擬建資料庫。

筆者世居大肚山,大肚山除位於東面坡地的大雅、西屯、南屯、烏日有一條灌溉水圳外,其他遼闊的地區都是看天的旱田,旱地上散佈一些村落和零星的農戶,集水坑(俗稱水窟)就以大小不一散落其間,在自來水還未普及之前,水窟的水源是山村居民及牲畜的生活用水,隨著都市化腳步踏進山村後,逐漸改變村落的地形地貌,居民在普設自來水後,不到二十年的光景,水窟就一座座的被填平消失了,目前還完整保留的所剩不多。

以往除隨處可見的大小水窟外,村莊和散落在旱田上的零星農戶都以刺竹林圍繞,刺竹林不僅守護山村,也守護農路和野溪,山路和野溪兩旁一定是成排的刺竹林,刺竹林後的無主荒地(即國有地)則是相思樹林,野溪除了農路通過的缺口或沖刷較嚴重的溪床,設有人工堤防或攔沙壩外,很少看到水泥的工程,我從小在山村經歷過八七水災及歷次的大小颱風豪雨,印象中這些水窟和竹林、相思樹林都發揮極大的功能。

如今水窟消失了,刺竹林和相思樹林漸漸稀少了,地形地貌也改變了,這些不經意的變化,一直到幾件大型的土地開發所致的水淹村莊後才知道事態嚴重。筆者認為不僅要回復集水坑,野溪兩旁的刺竹林和山坡上的相思樹林的復育也刻不容緩,因為它們是保護大肚山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植物。

沿著野溪綿延不絕的刺竹林與相思樹林所構建的綠色城牆,是日治時代留給大肚山的防洪措施,為友善野溪,水保局在建立資料庫的同時,應更廣泛的蒐集前人成功的經驗。

(作者從事社會工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