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回應「台南200年防洪頻率?」

◎ 張炎銘

拜讀自由廣場「台南200年防洪頻率?」,我這個在水利機關工作三十多年的退休人員,話鯁於喉、不吐不快。

利用過去的水文資料,來推斷未來可能降雨情形,這在水文學上稱為「頻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而依據不同的機率分布,可得到的一連串的降雨機率值。有些人,甚至是專家學者,稱為多少年「頻率」,並不正確。頻率,是一段時間內發生次數,應該使用「重現期」較妥。但重現期會讓人誤以為那是「定量」的結果,非專業人員甚至以為,防洪重現期100年就是工程完工後,100年內都不會淹水,其實是每年會淹水的機率約是百分之一。此觀念應先釐清。

人們為何要防洪?當然是保護生命財產安全。人口越稠密、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保護強度因此要越高,而投資金額也將越大。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包括後續的基隆河治理,耗資約1500億,台南有需要比照嗎?很值得懷疑。

豪大雨導致市區排水不及,只要不是灌進地下室、地下道,通常只造成交通不便,不會損及人命;又因都市寸土寸金,因此都市排水通常只有五到十年的重現期設計,要把這些排水提高到200年,現況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要知道,台北防洪重現期設計為200年,也只是在「淡水河」水系。

檢視流經台南市的主要河川,有50年重現期的八掌溪、急水溪,及100年重現期的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其中鹽水溪是台南「專屬」,依照法規,台南縣市既已整合成為院轄市,應可改列為台南市管河川,由市府自行治理。其他河川是否需要提高保護標準,則需要通過工程、社會、環保等面向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益本比的檢定。

只是,即使提高河川保護標準,對市區淹水改善並無太大幫助。倒是建立「海綿城市」的理念若能落實在建物、透水地面、排水溝渠等對降雨、逕流的攔截,以增加滲透、減少逕流,或許是更務實的方法。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