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被小英政府忽視的一個環節

「台灣經濟目前處於過去二十年來最好的狀態」,根據主要數字指標來看,包括股市已經穩定站上一萬一千點,這樣的說法合理,也不是假新聞。不過,這樣的說法跟許多人的生活感受似乎仍有一段距離。也因此,質疑小英說法的各種雜音,很容易在社會上找到聽眾。反倒是,舉例證明小英說法的官方發言,往往引來一陣酸言酸語。民主時代,「官」不聊生,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檢討起來,小英的滿意度偏低,不擅長表演政治,堪稱原因之一。比起歷任總統,至少表演政治方面,比較少看到小英上山下鄉、探訪企業與視察建設的公關形象。兩年多來,直接接觸到她的庶民,可能比前幾任總統時少一些。這個情況難免產生一種社會觀感,那就是,小英的決策比較沒有溫度,彷彿庶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進入她的權力視野與決策思維。例如,北農的人事爭議,香蕉鳳梨的市場異常,她在黨政會議中表達了高度關心,擔憂農民生計溢於言表;可惜,由於缺乏在農業生產現場走動的形象,於是,多數人不容易將她的焦慮跟農民有感地連結起來。

反觀,現在無事一身輕,在黨政影響力式微,連新竹縣長提名方式的意見都不被黨中央採納的馬英九,卻勤於安排一些公關行程,足跡抵達庶民生活與生產現場。在鳳梨伯面前大言不慚:他從沒想到,兩年前國民黨失去政權以後,有這麼大的「後遺症」,農民受傷那麼大。殊不知,水果靠中國,沒有九二共識台灣水果就遭殃,正好就是他的「德政」。這種政治演出,當然有其利害計算,但也襯托出當前執政團隊疏於耕耘的一塊。在宣傳操作上,這樣的反差更可以被拿來作文章,指責決策者與農業生產現場的疏離,導致整個農業政策缺乏現實感,而且,還被延伸到拒絕九二共識才是問題的癥結。雖然事實不是如此,但小英政府吃了悶虧則是事實。

本土政權,照理說應該跟土地更貼近。不過,兩年多來,執政團隊勤走基層的形象並不凸顯。也許,不友善的媒體環境,損及他們的曝光率。果真如此,更值得執政團隊深思突圍之道。試想,重大政策在民間場合透露,不是可增加傾聽民意的觀感?相關的政策在相關的現場釋放,不是可讓社會更相信決策的專業性?當然,這絕非鼓勵喊口號作秀,而是提醒任何決策,事前一定要走到現場,做足夠的調查研究,以求理論與實務的辯證後,政策出爐才能打動人心,而且真能解決問題、除弊興利。果能如此,也能在政策辯論中立於不敗之地,不是嗎?

蔣經國這位威權統治者,由於蘇聯的共產青年經驗,習於深入基層直擊民意,「永遠與民眾在一起」成為他的公關形象。這是威權體制的政治劇本,但也不可否認他的確透過這種行動藝術,召喚了他所需要的社會支持,從而有助於達成政策目標,甚至讓民意成為權力鬥爭的奧援。在這方面,李登輝堪稱他的得意門生,寧靜革命的成功,沒有走遍台灣傾聽人民的心聲,是難以想像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的執政團隊,有時候政策一出便招致「脫節」的質疑,缺乏貼近與說服民意的鋪陳,確實是一個被忽視的環節,也因此讓不友善的媒體有機可乘,遑論網路酸民。

統計,圖表,不是不適用,而是不能將其政策辯護的輔助角色,反客為主取代真實的接觸溝通。年金改革,勞基法修正,執政團隊一再訴諸社會對話,但對話對象並非廣大民眾而是運動團體,如此各說各話徒然曠日廢時,結果是利益相關者都不滿意。選舉考驗在即,挽回民意支持,首要之務就是執政團隊走出來,站在第一線廣泛接觸各階層,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對話,爭取中間立場者的信任,讓更多人相信這個政府的改革建設,最終都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共同利益。切記,民主競爭的戰場在社會各個角落、各個階層,手握麥克風的反對者只是壕溝裡的伏擊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