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擠壓台灣 擠壓美國

近來,中國對台灣施展衝突邊緣策略,用意無非是期待小英政府因應失措,以圖統一大業的戰略進逼。(資料照)近來,中國對台灣施展衝突邊緣策略,用意無非是期待小英政府因應失措,以圖統一大業的戰略進逼。(資料照)

美國國會去年通過國防授權法,要求美台軍艦互訪;今年的國防授權法,可望再通過美軍應參加台灣軍事演習。台美關係的實質升級,堪稱是對中國的總回應。從中美貿易戰及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經驗來看,川普政府之於中國繞台巡航及南海軍事化,恐怕也會是不達標的絕不干休。

美國的對台政策,至今仍連結一中政策,未來會不會改變,無法預測。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一中政策,截然不同於中國的一中原則;一九七九年以來,美國歷屆政府,對中國有所承諾,對台灣也有所承諾。身為局中人,台灣必須務實掌握,美國對中、對台的承諾,一如對其它國家的承諾,往往是透過話語與行動,展現承諾的操作區間。對手國在區間之內,大可發揮創意,讓區間盡可能擴大化;區間之外,必須謹慎而為,以免招致反作用力。

台美中的三角關係,從一開始就是不平衡的。中美是大國,台灣是小國;中美在國際體系之內,台灣在國際體系之外。大象打架,螞蟻必須自求多福。一如美中貿易戰,不要說台灣可能受波及,連歐洲的美國盟邦都可能遭池魚之殃。所以站在旁邊的小國,必須展現逢凶化吉、讓壞事變好事的靈活性,這是小國不能沒有的積極性。

中國敵對台灣,不懷好意,但它仍有內外的弱點,無法像鷹派那樣大動干戈。對於中國共產黨這個權力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固然偉大,但既得利益的萬無一失更為重要,鷹派可以亂入一下卻不可失控。所以,台灣的操作區間在於,讓中國維持對台政策的穩定性,避免擦槍走火,確保獨立現狀;對美,則要盡量墊高其對台政策的下限,逐漸拉高上限。近來,中國對台灣施展衝突邊緣策略,用意無非是期待小英政府因應失措,以圖統一大業的戰略進逼。於是,小英政府的沉著應對,避免中國藉機生事,有其穩健作用。正如所料,中國的盲動躁進,引起美國的戰略平衡,台美關係為之升溫。可以說,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潛艦行銷許可證等,如果沒有中國挑釁台灣,企圖改變現狀,不大可能刺激出美國政策躍進。中國的作用力,美國的反作用力,出現在維持現狀的小英路線上,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習近平必須深思,在當前的地緣政治上,擠壓台灣形同擠壓美國,在已經上演的中美衝突,這樣的連動更加明顯!

長期以來,中國的武統論者大膽假設,美國不願武力介入台海衝突。就管理台海風險的成本來看,這個假設的確看出了美國的慎重考量。不過,北京的決策者也不要忽略了,事發後的高成本也許會讓美國三思而行,但是這更可能刺激了防禦性遏阻行動的提前部署。中共十九大前後以來,對台灣的衝突邊緣策略發揮到淋漓盡致,而美國則透過前所未有的密度發出力挺台灣的訊號,雖然實際的軍事行動還沒有出現在台海現場,但其對台承諾儼然已經悄悄地往上加碼,這對北京是得是失不言可喻。而如何鞏固戰略得分並孳生利息,有賴小英政府善用智略因勢利導。

去年的國家安全報告,川普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美中即將到來的衝突,也就成為現在進行式了。中美有邦交,台美沒邦交,弔詭的是,中美是戰略競爭對手,台美卻是戰略盟友關係。於是,中美緊張增加一分,台美緊密也增加一分,而這種零和關係也是中國自己造成的,因為它自始至終都不讓三角關係成為正常國家的互動。台灣的失敗主義者總認為,台灣與中國大小懸殊,只能向中國低頭,但是加入地緣政治的因素,中國強也未必一定強,台灣弱也未必一定弱,事在人為,勢在人為。所以,與其妄自菲薄,台灣不如善用民主的活力,強化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創造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