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媽祖遇上道卡斯族 海神變山神

◎ 王商益

大甲媽祖繞境,是台灣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事,每年吸引超過萬人的民眾隨行,甚至被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但鮮少人瞭解, 「大甲」其實源自於道卡斯族族名「Taokas」音譯而成,而清朝初年媽祖信仰渡海來台後,又對當地原住民道卡斯族產生多少影響呢?

康熙年間漢民族移居台灣,媽祖信仰也在清朝通事殖民統治台灣原住民各村社之時,逐漸滲入原住民的生活中;根據「淡水廳志」(一八七一)有關於大甲鎮瀾宮的記載:「乾隆卅五年(一七七○)林對丹捐建」,祀於祿位者有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四位為當時道卡斯族大甲西社仍然使用傳統原住民姓名之副通事、土目及土地業主,由此得知大甲鎮瀾宮之土地權,是由當時大甲西社頭人家族所捐獻。

媽祖在漢民族的許多民間故事當中,被奉為庇護早期先民平安搭船渡過險惡黑水溝的「海神」,甚至在清廷統治台灣時期,台灣媽祖發展出救瘟、平亂、防番,甚至有協助施琅攻滅鄭成功軍隊,因而被清朝政府冊封為「天后」等各種神蹟傳說;對於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區的道卡斯族而言,與媽祖信仰的接觸更是頻繁,族人逐漸相信媽祖能為族人帶來平安。

道光年間,埔里發生「郭百年事件」,中部道卡斯族人也因生活空間受到殖民壓迫,與其他中部平埔族群各族,集體遷徙到埔里,但是路途屢遭內山其他原住民族群「出草」,因而道卡斯族雙寮社頭人潘葛納西率領愛備阿敦、朱姓、巧姓等道卡斯族族人,逐攜媽祖神尊,恭請媽祖庇護族人遷徙順遂直至埔里,媽祖因而從「海神」變為「山神」,族人也沿用原鄉地名「雙寮」、「日南」、「鐵砧山」、「房裡」在埔里落地生根。

如今,當初護送道卡斯族遷徙埔里的三尊媽祖,分別供奉在埔里日南天后宮、埔里雙寮雙吉宮及埔里雙寮朱姓民宅,族人還發展出屬於道卡斯族特殊的供奉方式;二○○八年,大甲西社後代巧金彰及雙寮社領袖潘葛納西後代潘文國等四十二人,從埔里返回大甲尋根,連接起這段媽祖與道卡斯族人的歷史淵源。

(作者為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成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