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書店熄燈號

◎ 張勳慶

有台北市書街之稱的重慶南路,開店數十年的金石堂城中店,因租約和房東另有規劃,將在六月畫下句點,這等於說先前搶救書街活動崩潰,或許因為該書店開店甚久,建築物又有歷史意義,許多論者便舉對岸例子,建議政府把圖書交易減免一切稅賦去搶救。

基本上此種看法,就是把納入國庫的稅拿出來,然後透過書價降低去促銷,但事實上這在網路書店又或者實體書局,早就天天上演,新書七九折仍賣不動,回頭書在出版社堆滿倉庫,文化部門和學校的圖書禮券和獎勵,也像蜻蜓搖大樹,激不起閱讀力,也培養不出長久閱讀習慣的內化。至於公共圖書館大吹大擂的年度借閱率,也未必有參考價值,因為網際的通閱,有些臨櫃便現借現還,而書借出去也不等於閱讀,否則何以出版社一年不如一年。

國內閱讀走下坡,一直有兩大病灶,那就是原本就是非常個人的心靈與思想活動,政府一直以為是價格上出了問題,而推動閱讀的單位和人員,又窄化成了量化運動,還拿一些讀者去當樣本秀在報紙上,試問本高度個人的靈魂洗禮,經過敲鑼打鼓,就能讓人靜下心來去走入書本或廣泛的文字閱讀中嗎?文化素養是無法在嘈雜的內心中,去長長久久深耕下去。若閱讀又受科舉遺毒影響,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那貪婪於權錢能培養閱讀習慣養成嗎?

另一個不長進,就是國內作家在作品內容及文化點滴的穿透力上,和對岸又或者國外作家相比,這些年來可說是少見到能吸睛又收藏的作品。內容又流於噱頭與日常生活八卦,再不然便是吃喝玩樂,結果出版品是很多,但卻讓人心更俗豔又假面。閱讀不是看書店有沒有文青氛圍,也不是和股市一般要拚量,真要的是能靜下來的人心和獨處。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