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以校內公投抗拒轉型正義?

◎ 顏銘緯

中山大學以校內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保留或移除蔣、孫兩座銅像,結果出爐,果然不愧黨校之名:移蔣(移至校內其他地方)不移孫(保留原地)。校長在記者會上以接近驕傲的口吻說出:「處理的方式是全國最民主的方式」,殊不知校方正以一種看似民主的程序來保護威權,為台灣的轉型正義做出一次最糟糕、可恥的示範。

首先,這場中山大學自辦的校內公投,已全然牴觸國會制定的促轉條例,也嚴重違背轉型正義立法的初衷「為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肯定」了威權統治之合法性,繼續任由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出現在公共場合,試問校方為何要開台灣轉型正義的倒退車?

再者,如果論到「以其他方式處置之」的話,也絕不該包含「公投」這個荒謬的選項。校內有許多聲音以公投設計方式或程序問題混淆視聽,刻意迴避掉本該是實質價值選擇的決斷:轉型正義之所以應該被落實或完成,是因為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威權自始至終就是與民主水火不容的對立面,民主必須徹底地跟威權分道揚鑣,才有可能保護它自己或往更成熟的地步發展。如今卻以民主遊戲保護過去反對民主的威權者、以自以為善的寬容包容了惡的存在,這只不過再次凸顯了對於民主的無知與對歷史的輕浮。

戰後德國在對納粹歷史深切地反省以後,提出「民主防衛機制」的概念,背後預設了:民主是脆弱的,所以必須要被防衛。台灣脆弱不堪的民主必須借由轉型正義防衛自身的原因,除了是為剷除過往威權的遺產以外(民主化),也內建了與黨國殖民遺緒決裂的特殊性(本土化)。中山大學從校名、首任校長李煥為國民黨黨員,到作為廣州中山大學在台復校落成佔據西子灣,再到孫銅像,無不充斥黨國史觀粗暴凌駕在台灣土地上的景象。

如果,校長或校方不願面對上述歷史,還只沉浸在公投結果的自我陶醉中,或者在面對校內深藍教授或勢力採取這種鄉愿、退卻、自我限縮的辦法,無法落實或刻意迴避立法院已經通過的法案,那麼你們就沒有領導行政應有的擔當,而中山大學將依舊還是威權殘餘的大本營,遭社會唾棄。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