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經濟是台灣的命脈」絕非口頭禪

又有台灣電影遭到中國封殺,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中國過去只是關注作品題材內容,現在卻連個人言論思想都要控制,無論是柯宇綸或先前發生的林心如、盧廣仲、周子瑜等事件,都顯示中國的目的是要想到中國發展的台灣人都「上繳自由」。中國沒有自由,到中國經商表演當然也沒有自由。愈來愈像政治運動的舉報台獨,中國當局殺雞儆猴所圖的,絕對不只是想限制到中國發展的台灣人民的自由,甚至還要進一步利用他們為反獨促統效犬馬之勞!

過去以來,北京的態度就擺明了,不准台商到中國賺錢又支持台獨,初期還只是消極地警告台商,但從許文龍事件到李榮福事件可以感受到,北京也隨時會找機會下重手立威。近年,除了中國政府的思想檢查外,舉報台獨還成為中國的新產業,而其矛頭隱約指向到中國發展的台灣藝人。藝人有其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對年輕世代較能產生引導風向作用,有鑒於太陽花學運世代的興起,台灣藝人淪為新的檢查或統戰標的,不難理解。覬覦中國市場的藝人,千萬不要一味仰頭看天上的彩虹,一不小心卻掉到陰溝裡去。

不論是不是從十九大才開始,中國對台灣的反獨力道一直在強化,其目的無非是想把台獨板塊壓縮到越來越小。未來,台商與台灣藝人,主動或被動公開宣示不支持台獨,或許在北京的操作下,會成為一種傳染性的表態現象。初步,可能只是口頭宣示不支持台獨,漸而,可能會轉為行動支持統一,讓台商與台灣藝人變為經濟統派。事實上,所謂的「惠台」措施,都是從經濟拉攏到認同轉向的鋪陳。因此,想到中國就學、就業、表演、投資者,現在要比以往更加嚴肅地思考,自己的選擇可能會在將來付出什麼代價?要不要步入北京鋪設的不歸路?

北京的對台政策,從前或許有「防獨勝於促統」的傾向,但這不是北京對台灣的仁慈,而是受限於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如今,中國的軟、硬、銳實力大增,外交話語權同時上升,再加上習近平的特殊政治性格,反獨與促統會雙管齊下、兩手都硬。台灣以小搏大,固然要善用地緣政治的有利轉變,更重要的還是朝野官民要有危機意識,要從北京對台灣的各個擊破中,看透它想讓台灣與中華民國「同歸於盡」的攻勢。台灣內部求同存異、團結一致,老實說對於因應中國威脅都已經很吃力了,如果繼續像目前這樣內耗下去,不得不令人擔憂時間會不會站在台灣這一邊。

對於藝人紛紛往中國發展,林正盛導演有感而發:不要在自己內部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環境搞好最重要,「因如果今天在台灣可以賺五萬元,中國給六萬元,那大家可能就會留下來,但如果在台灣賺三萬元,那當然會有人考慮過去,這都是人的選擇。」林導點出的問題,乃是台灣必須務實面對的挑戰。今天,台商、藝人、教師、學生,中國得以對他們形成幻想與磁吸,根源還是出在台灣本身的產經環境,無法為他們提供充分發展的機會。這個問題若不從根源解決,每次出現個案便譴責北京,不僅於事無補而且自曝台灣的莫可奈何。

日前,小英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經濟的確朝正向發展,但如何讓人民有感是個問題,只講數字會被說是自我感覺良好。可見,蔡賴府院深知,台灣總體問題的關鍵在經濟,「經濟是台灣的命脈」絕非口頭禪。台灣要維持現狀,主權方面有戰略盟友共同力抗中國威脅,但產業、經濟、就業、所得主要只能靠自己,至少是自助才能談人助,例如與戰略盟友強化經貿連結。對此,北京也心知肚明,所以對台灣全力操弄「以經濟腐蝕主權」。這種沒有煙硝的戰爭,台灣的戰略盟友似乎也難以使力。於是,活化經濟與捍衛主權,成了本土政權一體兩面的戰場。現階段,經濟環境搞好就是維持主權現狀的要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