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危老屋補強有用嗎?

◎ 胡偉良

二月六日花蓮強震造成了統帥大飯店等多棟房屋倒塌,有當地民眾指出,其中統帥飯店早有進行過結構補強,騎樓中明顯增加了鋼柱的支撐,卻仍然出現一樓結構崩解,建築物明顯傾斜。

老舊建築物因為結構老化,結構強度會逐年遞減,若期間再有改建加建,使整體結構弱化,更易導致建築物坍塌;補強建築結構只是爭取逃生時間,並無法加強抗震力。

目前全台共有五十二萬多處的屋齡超過五十年以上,低層的老舊建築物,由於當年並無抗地震力的要求,沒有考量到樑柱系統的地震水平力傳遞,沒有做到樑柱鋼筋的互相延伸,所以樑柱接頭並不穩固。

雖然我們的建築設計法規規定房屋的抗震主要是靠樑、柱系統來達成,但實際上建築結構的力量傳遞是把加在樓地板的重量和地震時(因物體重量所衍生)的水平力透過樓板傳給小樑和大樑,再透過樑柱接頭,傳給柱子,之後再透過柱子和牆壁再往下逐層傳遞,直到地下,再經由地下的(牆)壁體和基礎版傳給四周的土壤,讓土壤來吸引上方傳來的能量。

因為地震所造成的傷害最主要來自柱子斷裂(崩裂),柱子崩裂所造成的毀損常導致空間的擠壓(樓與樓之間的空間消失),也因為這種擠壓的發生非常快速,使得置身其中的民眾來不及逃生。

而當前通用的建築結構補強,大多只是把柱子加大,或只是修好原有的牆面,但這些並無法加強結構安全。而把柱子加粗加大(每側至少加寬四十公分)和設置混凝土牆壁,會使得室內使用空間變小,加上費用不算便宜,以一般老舊建築物而言,原本柱子間距就不大,若再把柱子加大、增加牆壁,那麼室內的使用空間會大幅縮減。而用以傳遞地震力的樑柱接頭的強化,其施工難度更高,效能仍有疑慮,花費也不便宜。

再加上一般這些低層樓的老舊建築物多係採用獨立基腳型態,其地下部分的改善、改良,牽涉到原本地下結構的大幅度改造,更是工程浩大而難以執行。

綜上,對四、五層樓的老舊建築物而言,補強改善常常只能做到保全生命而已,很難達到整體結構安全的改良,基本上是治標不治本。而追根究柢,改建才會是最徹底而有效的解決辦法(保命又保財)。

(作者為營建管理博士、法學博士;現任台北市、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