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黃昆輝/技職育才,產業躍升~問題與對策

南英商工冷凍空調人才還未畢業就被企業爭相預約。(記者劉婉君翻攝)南英商工冷凍空調人才還未畢業就被企業爭相預約。(記者劉婉君翻攝)

黃昆輝/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教育部在今年三月頒佈「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提出「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技術人力」為願景,並列舉三大目標和六大推動方向,同時表列相關部會協力事項。技職教育界對此相當肯定,認為教育部已體認技職教育問題之嚴重性,也展現改革的決心;因此殷切期盼這次改革能夠真正落實。不過,近二十多年來,由於教改倡議「廣設高中、大學」,教育部又力推綜合中學,加速技職教育式微;演變至今,長期不受政府與社會大眾重視的技職教育早已問題叢生,尤其結構性、制度面的問題,幾乎癱瘓技職教育體系與功能。不少學者專家認為技職教育問題千頭萬緒,牽涉頗廣,改革實為不易;而建議技職教育界應該挺身而出,支持教育部改革,並聚集研究,提供建言。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原本就以「建立一個平台,提供教育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攜手研究解決當前教育困境之道」為成立首要目的,乃應允籌組研究團隊,並籌辦技職教育研討會。四月間,先由技職工作小組進行技職教育問題之探索,並彙整成五大研究議題及其子題。隨即依議題分別委請學者專家籌組五個研究團隊,自六月一日起進行密集研究。各團隊採「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法」,分別邀請產、官、學界代表進行一系列的研討,分析問題成因,並提出短、中、長程改進對策。最後,在十一月十八日召開「當前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擴大邀請產、官、學界先進參與討論,提供修正意見,以提高「改進對策」的周延性與可行性。

這次技職教育問題的團隊研究與研討會可以說是技職教育界對教育部頒佈上述「政策綱領」的回應。筆者深深感受到這個回應相當熱烈,無論技職工作小組或研究團隊的成員都非常投入,而參與焦點團體座談和研討會的產官學界代表發言也十分熱烈。最後提出的「改進對策」涵蓋的範圍甚廣,且頗為詳盡。不過,技職教育長期被忽視,因循累積的問題甚多;要改革,受限人力與經費,恐難一步到位,誠宜臚列輕重緩急,依序推動。因此,大會整理提出六項「亟待推動之對策」,包括「統籌規劃產業人力供需及人才培育」、「強化產學合作與分工」、「建構產官學交流合作機制」、「重建技職教育尊嚴」、「加強職業試探及分流選擇的輔導」及「提升技職師資專業素質」等六個改革的面向,每個面向又各含若干具體的「改進對策」;將進一步彙整表列,提供教育及相關主管部會參考。

這次研討會經媒體廣泛報導,更有媒體(如:自由時報)作進一步深入分析,已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學者專家的評論與讀者的投書,更延續數週,足顯國人對技職教育問題的高度關心,對技職教育改革期盼至殷。筆者願借貴報一角,對若干重要改進對策加以論述。

前技職教育最常被提起的兩大問題,就是產業界抱怨連連的「供需失調」與「學用落差」,造成媒體所謂的「青年高失業、企業高缺工」的雙高現象。其實,這兩大問題原本就是各國技職教育都會面對的挑戰,經濟發展變化與產業技術更新日益快速,而教育受預算與制度的限制,難有足夠資源不斷更新設備、課程和教材,教師的專業知能亦難以跟上產業發展的腳步。因此,教育進步國家莫不積極採取因應措施,例如:德國、瑞士和法國採用產學合作方式,讓產業界參與技職教育規劃,適時調整科系與招生人數,以縮減人力供需的差距。又如我國過去採用教育計畫方式,經建機關釐訂產業發展政策與經濟發展計畫,並推估人力需求;教育與職訓主管機關再據以規劃教育與訓練計畫,也能縮短人力供需的差距。但現在既無經建計畫,又沒有人力需求推估;教育與訓練規劃沒依據,也無計畫,產生供需失調是必然的結果。因此,本次研討會建議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應負起「人力預估」的責任,教育部、勞動部等再據以擬訂人才教育、訓練計畫。同時,建議國發會成立跨部會的人才規劃及培育委員會,定期溝通、協調、管考及評估此項工作之績效。

至於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上述歐洲三國也是採取產學合作模式,他們的產業界積極參與技職學校課程規劃,提供課程調整意見,以拉近學用之間的落差;產業界提供經費委託學校研發技術,藉以充實學校經費,更新設備;建立學校教師與產業界師傅交流機制,產業界提供學生「實習」,由師傅嚴格指導,並採「工作單」評量方式,這是提升學生「實作力」,縮小學用落差最重要的措施。我國也引進以「建教合作」為名的實習制度,可惜許多有名無實,而蒙「廉價勞工」之譏。產學合作確實是培養學生實作力,縮小學用落差的可行模式;國內產業界在抱怨「學用落差」之餘,似可貢獻更多心力,唯有技職教育回復正軌,發揮育才功能,產業才能躍升。此次研討會亦提出成立跨部會產學(建教)合作推動委員會、建構產官學交流合作機制等建議。

建立「職業證照制度」是推展技職教育重要的配套措施,我國雖已實施有年,但目前學生考取證照,用於申請升學加分的多,獲得業界和社會認同的少。研討會建議以「職能基準」為基礎,發展國家資歷架構,認證學習成果,強化技能認證制度。建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升學管道」則是吸引學生就讀的重要策略,國人升學觀念仍強,目前高職畢業生升學的約占八成,含升入一般大學,已從就業導向轉為升學導向,雖滿足追求學位心理,但未必符合產業需求。

研討會建議教育部鼓勵技專院校轉型,以產學合作模式,專為企業培育所需人力;採「零存整付」方式,以學分累計制授予「學習結果證明書」,形成第三條教育國道中的一種新學制,鼓勵技職學生升學進修採區間車模式,例如:先就業再就學或邊工作邊讀書在職進修,做為直達車模式之外的另一選擇。此一建議引起後續的熱議,或認授予「證明書」,難以滿足「追求學位」心理。其實,基於「同等教育,同等授予(學位) 」的原則,應可規劃設計足夠的學分課程,授予學位。重視技職教育的國家均規劃高職學生畢業後須先就業,具若干年實際工作經驗,才能升入技專院校。「高職↓技專院校」自成體系;且修習方式極富彈性,頗值參考。

全程觀察研究與研討過程,深深覺得技職教育的改革或推展,處處皆需集體合作,方克竟其功。教育部與國發會、經濟部、勞動部需要協力運作,產業界與技職學校更要產學合作。過去,我們在這方面顯有不足,亟待加強。同時,在探索技職教育問題的過程,我們也發現有些雖已立法,卻未實施,例如技職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定期召開跨部會技職教育政策審議會。而引進他國已具成效制度,卻僅止於皮毛,未見精髓,如建教合作。尚有實施已見績效的措施,卻未能推廣。研討會已建議教育部請行政院落實技職教育法第四條,定期召開審議會,督促「政策綱領」的執行與全面技職教育改革的推動。

民主社會中,任何改革除了相關單位協力合作外,也需要民意的支持。過去,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技職教育並不很重視,尤其學生家長常把職業學校列為第二選擇。不過,今年十一月四日一項「技職教育民意調查」結果,受訪民眾同意「目前學生就讀技職院校是有前途的」,高達七十五.七%,顯示社會大眾對技職教育的價值觀已逐漸改變了。

技職教育問題頗多,改革的過程勢必相當艱難、辛苦。但教育部有改革的決心,技職教育界全力相挺,民意也支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具,只要善加規劃,逐步推動,必能成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